抓好新常态,打好经济发展“持久战”

04.11.2014  20:03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此次座谈会的企业负责人分别来自装备制造、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布局点: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力量“走出去”的一张名片,其中高铁等更是跑出了领先速度。此外,这个领域在消化产能过剩的钢材、水泥中具有主导地位,是顶层设计者的较大抓手;电子商务是支撑国内消费的重要增长极,同时也是服务业和就业的重仓;金融在拥有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应有之义后,更是肩负着投融资改革等重大使命。可以说,从这些领域中挑选出来的企业负责人,具有把脉中国经济增长的话语权。

  李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强调“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判断”。在包括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要场合,李克强总理都多次提及“合理区间”的这个理念,其中两个关键点无疑还是就业率以及物价稳定。

  从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来看,就业形势今年相当不错,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1-9月份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在此基础上,完全有能力可以“推动科学发展、升级发展。”当然,这毋庸置疑是场“持久战”。

  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李克强总理在此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要实现两个“中高”,一定是要打好升级版这张牌。中国经济爬坡迈坎之际,产业结构正在孕育着新的突破,结构也必然会有积极的变化。

  重要的显现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以这样的态势,会倒逼工业在内部调整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两者并非是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最终将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双轮驱动。

  李克强总理还在座谈会上谈到新兴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态势。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它们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同时,传统产业“挖潜开荒”,着重点在“推动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两者的关系存在辩证的统一。在抓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同时,也要在传统产业发展上面下工夫。从传统中寻求新格局、新发展,以达到“用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托举发展跃上新台阶。

  “我们最在乎的是发展背后的民生。”李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强调此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之后便是惠民生。执政党承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他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经济发展最终是要把红利发放给老百姓。这里面的工作点颇多,包括促进收入正常增长、健全社保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等等。

  在经济学者看来,促进民生发展,无疑又是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反哺。譬如,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险的兜底,都能刺激出其旺盛的消费欲望。这对于中国力求把消费当成增长点来说,无疑是具有推动性作用的。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亮点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靓丽的风景线,但同时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变数颇多。最近美国退出了量化宽松政策,这无疑又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严峻考验。中国只要把住自己的经济发展脉络,就能无惧场外的风风雨雨,就能催生出更多的发展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