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的对策研究

16.09.2017  04:47

新常态下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的对策研究


常州市 新北区委员会副主席、新北区社会事业局局长   徐  俊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民营经济从“苏南模式”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发展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近几年“新常态”背景下,我区民营经济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的同时,也面临难得的赶超机遇,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手段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活力,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引领新常态。


一、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地位


    过去的二十多年,我区的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5年底,民营企业总数达到27070家,占全部企业数的90.8%。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15年,我区规上民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399.6亿元,占全区的52.76%;规上企业数量达到684家,占全区规上企业总数的69.9%;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全区民营企业销售超百亿元的有2家,超10亿元的8家,超亿元的190家,涌现了一批行业的“单打冠军”、“隐形冠军”。


二是企业品质不断提升。优质企业不断涌现。2006年,银河电器成为我区第一家上市公司,到目前我区上市公司已经达9家,宏微科技等2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Q板、E板等区域性场外市场挂牌企业达到210家。品牌意识不断加强,全区驰名商标达到23个,而“十一五”期末只有2个。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区现有民营高企308家、授权专利3615件,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81%和52%。


三是地位作用不断增强。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根基,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就业弹性高,安置了我区80%的就业人口,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个私经济活跃,“十二五”末,全区个私经营户达68441户,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72%,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生活的便捷;财政税收贡献高,实现的税收收入超过全区的60%,在孟河镇、西夏墅镇等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乡镇,经济贡献几乎完全依靠民营经济。


二、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区民营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但对照周边地区先进地区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一是单体规模偏小。我区民营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行业龙头性质的大企业、大集团少。尽管天合光能、新阳科技分别于2011年、2012年销售超百亿元,但之后的几年,我区制造业的“百亿”俱乐部仍然只有这两家。


二是结构层次偏低。我区民营企业尽管数量众多,但很多是乡镇企业、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因此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短、配套不完善,科技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很难在整个产业链中确立核心竞争优势。民营企业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发展环境堪忧。企业普遍吐槽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居高不下,有些企业税负超过30%,员工“五险一金”占到了工资成本的40%以上;创投发育不成熟,融资渠道不畅通,民间借贷利息过高;我区工资水平偏低,用工荒长期存在。今年一季度统计表明,全区规上企业亏损面达27.1%,亏损额达6.2亿元,同比增长12.4%。


     四是投资信心不足。民营企业家从“野蛮生长”到“江湖越老,胆子越小”。今年一季度,我区固定资产投资183.9亿元,增长4.3%,其中民营固定资产投资132.3亿元,仅增长0.2%;民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2%,比去年同期降低2.9个百分点,呈持续下滑状态。


五是政府效能不高。民营企业办事过去经常遭遇“门难进、脸难看”的问题。而在诸多问责风险的新形势下,政府办事人员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免责,而不是站在“效率、服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脸是好看了,事情却更难办了。


三、激发我区民营经济活力的对策建议


政府运筹还需市场领跑,真正的发展权蕴藏于民间。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常态的内涵,重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推动我区的“二次创业”。


(一)深化改革,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简化行政审批。 以政府权力的“正面清单”规范行政行为,以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激发市场活力。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各类变相行政审批,加大监督检查,解决好“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问题;行政审批事项向社会公开,探索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实现从重前置审批向重事后监管转变,打造“少环节、简程序、短时间、高效能”的工作流程。 二是 创新行业管理。 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在规范秩序、行业自律、制定标准、调解纠纷、扩大交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抓紧中介组织的培育,但要防止其成为“二政府”,或形成政府职能“转得出”、中介组织“接不住”、“接不好”的局面。三 是优化市场监管。 在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三合一”改革的基础上,试行证照联发,优化业务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探索推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和有条件地放开住宅登记等便利化模式,鼓励众创空间发展;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落实等。 是加快股权改革。 支持民营企业与央企、地方国企的合作;国企实施产权转让和利用存量资产引进外部资本时,支持民企平等参与竞争,如瑞悦车业、常高新集团、北汽集团对黄海客车的改制重组,太平洋电力和中铁建的合资合作等。鼓励民营企业依法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以及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政府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优先支持本土民营资本参与我区一些重大项目的PPP建设,实现政府和民营经济的多方共赢。


(二)关爱有加,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既要“雪中送炭”,又要“锦上添花”。 一是支持政策落地。 我区近期密集出台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更大,面也更广。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订政策时就要考虑好落地的“精准度”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是我区《民营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建议对这三年的政策利用情况做绩效考评,看哪些条款确实给了企业获得感,哪些还停留在纸面上,以此为依据推动政策的立、改、废。 化解融资难题。 多关心了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方式,完善政策性过桥资金,搭建银企畅通方便之桥;对照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融资方式要求,协助企业选择最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方式;鼓励引导常创投、常高投、德丰杰、赛富等创业投资公司、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民营企业。 是保障生存空间。 出台刚性规定,确保有一定比例的土地指标用于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民营中小企业技改扩产;鼓励孵化器、加速器、标准厂房、商务楼宇建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集约空间。此外,“退二进三”,“腾笼换鸟”要掌握好度,尽量照顾到原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四是加快人才引进。 加快引进人才资源,除高端人才外,还要加大对蓝领阶层的培训力度,“校-政-企”联动,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模式。


(三)创优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推动市场化和法治化进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舆论环境。 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意义、政策措施、先进典型,推动社会转变观念,让企业家、创业者的权益得到保障,贡献得到认可,形象得到提升。 二是法治环境。 依法行政,保护私有产权、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创造公平、安全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在政府采购、特定行业准入、资源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民企与国企、外企同等的待遇。 三是 政务环境。 认真落实各项减负政策,严格规范涉企收费行为,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项目,取消不合法、不合理项目;建立以“”、“”为特征的新型政商关系,既要解决“越位”给企业造成的负担,又要防止“缺位”对企业造成新的困难,做到有边界、有担当。 四是商务环境。 加快建设以创意产业基地、中央商务区、新龙国际商务城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园镇合一”,打造便捷、繁荣的商务配套环境。


  (四)整合资源,优化民营经济生态


整合产业链、创新链、投资链、服务链、人才链等各种要素资源,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经济生态。 一是 推动产业集聚。 依托创新型园区建设,打造有龙头、有配套、有服务体系的产业链。如天合光能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集群,形成集产业上下游、研发、设备、配件和辅料的光伏产业链,同时促进当地的物流、劳务、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 突出重点方向。 按照“补链建链强链”的方向,重点引进我区八大产业链中的重点环节、高端环节和缺失的环节,推动更多招商资源向3D打印、智能机器人、高性能传感器等前沿领域倾斜。 三是 培育龙头企业。 进一步梳理骨干企业、意向重组企业和重点项目产业链,建立培优做强企业储备库,引导其对接世界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借壳买壳、资产置换等多种模式,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鼓励创新创业。 把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与产业协同发展,释放蕴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的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


(五)加速创新,积极提高增长动能


引导企业加快创新步伐。 一是完善创新机制。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方式,建设融资服务、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信息化应用等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 打造创新平台 。构建一批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网络、社交和资源共享的众创空间,如浙大工研院、印刷电子研究院、中科院遗传中心等,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团队集聚;推动建立专题产业的孵化、加速和产业化的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平台。 三是创新 商业模式。 支持民营企业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激活技术、资本、人才等关键创新要素;鼓励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的跨界融合,拓展新的技术和市场。


(六)点燃激情,做优做强民营企业


新常态下宏观环境深刻变化给民营经济带来不仅是结构性、素质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改革、创新的机遇。对民营企业来说,一 要树立信心。 重新燃起创业的激情,以打造百年老店的心态,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持续回报为目标,精心培育企业和产品,要耐得住寂寞,战略有多远,企业就能走多远。二 要管理创新 。引导企业摒弃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加快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争在创业板、新三板上市,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战略重组。三 要产业升级。 民营企业要从传统的“做空间、做载体、做产品”向“做体验、做服务、做社群经济”转型;推动“新北制造”向“新北智造”转变,向“互联网化”转型;积极拥抱海外市场,转移富裕产能,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提升我区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