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村百亩“蛙”地富了农民 远销京沪和苏南等地

07.11.2014  12:44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晴

 

蹲点地:季市镇新安村

 

蹲点记者:顾鹏

 

上午8:00,记者来到季市镇新安村。行走在村间道路时,一排排崭新白色的大棚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新安村党支部书记周平桂介绍,这些大棚是浙商用于养殖牛蛙的,是今年引进的新项目,养牛蛙已成新安村的特色产业。

 

说起养牛蛙,不得不提起新安村的郭洪海,他是我市成功养殖牛蛙第一人。8:30,记者走进了郭洪海的牛蛙特种养殖基地,员工们正忙着给牛蛙喂饲料。只见一把饲料甩出去后,大群的幼蛙瞬间聚拢在一起,争先恐后,甚是壮观。2010年,郭洪海流转了新安村顾家组10亩地,从安徽省合肥市引进200对种蛙,挖起了池塘、养起了蛙。经过2年的培育,目前养殖规模达50亩。

 

我们这边的牛蛙一年产两季,分为春蛙和秋蛙。一天只需喂食一次,除了适当的病虫害防疫,其余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特别省心。冬天,蛙还需冬眠,到第二年开春才醒来。”郭洪海介绍,种蛙的产籽量也很大。一对种蛙一年产籽两次,平均一次可产五六千个籽。每年的6~8月是牛蛙的销售旺季,那时候的牛蛙个头大,肉质鲜,很受欢迎。记者了解到,郭洪海的养殖基地一亩地约产1万斤牛蛙,即便如此,还是难以保证市场需要。每年他除了向本地销售外,还远销京沪和苏南地区等地。今年发往上海和北京的牛蛙超过15吨,发往无锡、江阴等地的牛蛙达9吨左右。

 

有了郭洪海的榜样,再加上镇、村的鼎力支持,当地不少村民试水这条致富路。村里与郭洪海成立了合作社,为村民们提供种蛙、养蛙技术。新安村村民郭汉民今年60多岁,早年一直靠种田谋生。前年,郭汉民引进60对种蛙,当起专职“养蛙人”。他前期投入1万元,今年收益差不多有4万元,相比种田,效益高多了。安徽小伙李维祥今年23岁,专程来新安村拜师学艺。去年下半年,他在郭洪海的帮助下,在村里流转土地开始养蛙。从现状看来,牛蛙养殖情况很好,他非常期待明年能获得大丰收。目前,新安村有十几户人家养殖牛蛙,加上浙商的大棚牛蛙养殖,总规模达100余亩,这在整个泰州也不多见。新安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牛蛙村”。

 

养牛蛙有没有什么烦恼?村里的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养殖户最大的苦恼是价格的波动,去年牛蛙每斤能卖到11元,今年却跌到了每斤6.5元~7元。养殖方便省心,这是“牛蛙村”的喜;价格波动范围大,这是“牛蛙村”的忧。无论是喜还是忧,牛蛙已经成为了新安村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