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老档案里,触摸“城市记忆”

09.06.2016  01:10
 

城建档案记录南京长江大桥前世今生,7个选址方案4个在芜湖

 

原来,南京长江大桥最初选址竟然有7个,其中4个都选在了芜湖!上世纪50年代的南京长江大桥老档案亮相,让人讶异不已。7日9时,位于南京市王府大街121号的南京市城建档案馆,一批城建“粉丝”大饱眼福。当天是南京城建档案馆公众开放日,展开一卷卷城建档案,犹如启封一个个城市记忆。

南京长江大桥,竟有7个选址方案

2014年7月,南京长江大桥入选不可移动文物。对于这一珍贵的“文物”,其前世与今生的资料弥足珍贵。南京城建档案馆内收藏的《下游长江大桥新建工程设计意见书》记载,下游长江大桥规划选址有7个方案备选,其中4个方案选址安徽芜湖,南京当时则有3个方案,分别选址宝塔桥、下三山和煤炭港。经过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设计师们的反复比对,南京下关宝塔桥方案最终胜出,于是才有了现在的南京长江大桥。

记者了解到,长江大桥公路引桥部分档案较为完整,包括地质勘测、施工、竣工全套档案共13卷。这些档案不仅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长江大桥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大桥维修改造的重要依据,在南京长江大桥桥面维修、引桥双曲拱火灾受损等历次维修中成为重要参考。眼下,南京长江大桥又将封闭大修,大桥南北引桥与回龙桥的相关建设档案再次派上用场。

省住建厅副巡视员杨洪海介绍说,我省城建档案事业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目前,江苏城建档案馆馆房面积20.5万平方米,城建馆藏总量达580万卷,房产档案1500万余卷。截至“十二五”末,江苏在全国已率先构建了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建设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全省82个市、县、区建设档案馆(室)全部达到了国家和省级标准,国家级建设档案馆达标总数、建设档案馆达标总数及达标率均名列全国之首。

死档案”的“活信息”,助力当今城建

看似沉睡的档案,实则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活信息”,其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服务当下、资鉴未来。而记者从南京城建档案馆捕捉到的一幕,只是我省一大批城建档案馆“建功立业”的鲜活缩影。

你知道吗?南京中山陵国民革命阵亡将士纪念堂——无梁殿的修缮工程,是以上世纪30年代初无梁殿改建工程档案为依据的;徐州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五人群雕像的花岗岩连接问题,是以雨花台烈士群雕塑像工程档案作参考而得到解决的;“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常州、盐城等市建设档案馆奔赴灾区,克服困难,积累了大量珍贵照片和录像资料……

在外人想象中,档案工作十分清闲,其实并非如此。省住建厅相关人士回忆说,之前曾在常州市城建档案馆看到繁忙应对查档一幕:当时,常州已拟定好《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计划于2010年-2018年首先建设地铁1号线、2号线。《规划》公布后,前往查档的人就没有断过,仅仅12天时间里,就接待了参与建设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山东正元公司、省工程物理勘察院查档10人次,查阅了火车站广场、清凉立交桥、312国道驳岸、延陵西路与南大街交叉等20多个工程,调阅档案35卷。

事实上,各级城建档案馆每天都要接待来自政府部门、工程企业、法律界等有关人士的查询,为他们提供详尽的馆存档案并给予解释指导。全省城建档案馆平均每年接待查档3万余人次,调阅档案5万余卷。

数字城建档案”,查起来更方便

这几年,各地房产交易较为活跃,而城建档案馆内藏有每间房子的“出生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档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档案等,是办理产权产籍、维护物权等的依据,市民只要凭身份证等就可进馆查询有关住宅的信息。据悉,“十二五”期间,我省各级房产档案馆平均每年总接待查档人数约130万人次,调阅档案约180万卷;每年为地税、银行、公积金等部门提供家庭住房情况证明70余万份;接收法院、公安等司法部门对房屋进行查封、解封等法律文书每年超过5万余件。

省住建厅厅长周岚表示,城建档案既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环节的真实记录,也是重要依据,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据了解,为建立起完整、真实的“城市记忆”,我省城建档案正加速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城建档案”项目,构建高效快捷、安全规范的城建档案服务利用体系,城建档案的资源开发利用也将更加深入,“城建档案库”正演变为“资源库”。

本报记者 汪晓霞

2016年6月8日《新华日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