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高质量 培育发展新动能”系列报道:推进中高端消费正当时

08.03.2018  07:45

  新华报业网讯 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包括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网购、快递健康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增强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消费,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推进中高端消费形成新动能正当其时。

  消费升级呈现多元化

  今年春节,杨胜飞给家里添了台5000多元的扫地机器人,“突然发现打扫卫生没那么烦人了”。南京市商务局统计显示,春节消费选择更加注重品种、品质、品牌,绿色健康类食品受到青睐,保健品礼盒、奶制品礼盒、进口食品等成为礼品首选,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扫地机器人等成为销售热点。

  省统计局统计显示,去年,与消费升级相关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消费品市场运行中的一大亮点,全省限上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书报杂志类增长17.4%,中西药品类增长14.4%,通讯器材类增长18.6%,化妆品类增长11.1%,金银珠宝类增长12.9%,均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随着居民生活消费由生存型、物质型向服务型、享受型消费的转变,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去年我省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465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662.2亿元,增长13.6%。

  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兴远说,消费、投资、出口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我省最终消费支出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去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7%,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发展中高端消费有底气

  发展中高端消费,江苏的底气在哪里?

  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去年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4元,同比增长9.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扩大消费关键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总体消费能力。要加大培育‘橄榄型社会’的力度,不断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让中等收入群体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刘兴远说。

  需求升级促进消费。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我省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不断加速,与消费升级相关商品销量的增速进一步加快。而随着富民增收政策逐步显效,去年全省消费者信心震荡上行,主要体现在:消费者信心指数强劲回升,四季度全省消费者信心指数达124,较上年同期提高7.8个百分点,并创出2013年以来新高。消费者满意指数震荡攀升,四季度消费者满意指数为119.3,创2013年以来的新高,连续5个季度在110-120区间运行,意味着消费者对当前消费的满意度持续升高。消费者预期指数高位运行,四季度消费预期指数小幅上行,达127.1,延续上年三季度开始的升势,并创出2013年以来新高。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认为,消费领域正发生三大新变化。首先是消费者的变化,80、90、00新生代逐步成为消费主体,其消费具有新型化、智能化和定制化特点;其次是消费升级的变化,吃穿住用行基本消费需要升级,更重要的是健康、快乐、发展这三大新消费也在不断升级,后者是消费升级的重心,体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新要求;三是消费方式的变化,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情感消费等将成为消费方式的主流。

  三个关键助推中高端消费

  我省正加快研究制定中高端消费发展规划。在业内人士看来,扩大品牌消费、助力信息消费、推动服务消费,是发展中高端消费的三个关键点。

  扩大品牌消费,是指主动适应品质消费爆发式增长、品牌消费快速崛起、品位消费日趋显现、绿色品格消费不断升温的特点,在手机、平板电脑、健康保健、绿色农产品、汽车、住房、旅游、养老等领域,加强消费品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注重个性需求,丰富文化内涵,不断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江苏发展信息消费潜力巨大。网上零售不仅在规模上稳居全国前列,在物流配送、商品种类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上也创出江苏特色。去年,全省线上无店铺零售实现零售额901.8亿元,同比增长53.7%,高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我省还将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建设覆盖城乡和线上线下融合流通体系,推动医疗、教育、交通出行、旅游住宿、餐饮外卖等领域“互联网+”的新型消费持续升温。

  推动服务消费,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妙招。近年来,教育、医疗、旅游、养老、休闲等领域催生巨大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打造智慧生活,实施“家政无忧”工程,推进绿色餐饮、绿色生活。加大对公共服务投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短板性公共服务的投资,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向服务消费领域集聚,重点转向市场亟需的新型服务领域,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步伐。

  专家建议,推动中高端消费,还应深化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优质产品供给。切实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要实施与消费相匹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优质产品、中高端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能力的释放。

  同时,加快住房制度改革,降低家庭房产支出。一方面,严格落实房价调控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结合各地实际,切实贯彻落实各项房地产政策措施,确保调控政策发挥效用。另一方面,增加房屋供给。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解决更多人的住房问题,缓解群众住房压力,切实提升居民“能消费”“愿消费”和“敢消费”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 吉强 宋晓华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