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范本就在这里

06.05.2016  17:13

  ——原色回归·全国名作家名编辑名记者走进宜兴

  中国江苏网5月6日讯  暮春四月草长莺飞,烟雨江南胜友如云。4月25日至28日,全国60多位名作家、名编辑、名记者走进宜兴,以“原色回归”为主题,深入了解宜兴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社会之美和生态之美,探讨地方特色文化的弘扬和宜兴乡村文明复兴的范本意义。

  参加此次采风活动的有著名作家肖复兴、南帆、林那北、裘山山、陈应松、鲁敏、鲍尔吉·原野、贾梦玮、赵翼如等,以及来自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等20余家省级以上报刊和新华网、红网、东方网等19家网络媒体的名编辑、名记者,此次活动是作家深入生活,编辑、记者“走转改”的生动实践,他们将用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展示出陶都宜兴的风采与魅力。

  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

  驰名中外的紫砂为宜兴赢得了世界陶都的美名,采风宜兴,从走近紫砂开始。宜兴陶瓷博物馆展示了宜兴7000年制陶史,陈列着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顾景舟等历代名家作品。

  著名作家肖复兴在顾景舟塑像前伫立良久,他对记者说:“出神入化手,七窍玲珑心,顾景舟大师在土与火的世界里把自己锤炼成一代宗师。现在总理都在提倡工匠精神,顾景舟对壶艺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一生,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的长乐弘陶庄,保留和展示着制泥、做紫砂壶和雕塑、烧窑等一整套最传统的手工陶艺工艺流程,还按原貌复制了一条长达20多米的传统紫砂龙窑。

  大众日报副刊部主任逄春阶握住大师的手摸了又摸:“为什么没有茧子?”徐秀棠说:“紫砂人要有工匠精神,但做壶是艺术不是粗活,手要和心一样细腻。”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李培禹问:“您的老师顾景舟大师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徐秀棠说:“那就是做紫砂到最后拼的是文化,从业者要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游于艺而志于道。

  丁蜀镇的蜀山是苏东坡曾经筑室居住的地方,也是宜兴紫砂的重要发源地,从明代起这里就窑火不熄,烧成的紫砂器通过山前的蠡河运往各地甚至海外,因此老街有副对联:“水不深,蠡河潜黄龙(注:黄龙山是紫砂矿产地);山不高,蜀路居坡仙”,谦虚中透着自得。

  蜀山的古南街是一条明清老街,一条石板路宽仅三四米,长约一公里,街边老屋都是砖木二层小楼,作家、编辑、记者穿行在街两边的紫砂店铺间,时光仿佛倒流,慢慢品味着陶韵茶香。

  在宜兴,紫砂器不仅可以看,而且可以亲手做。在紫泥公社,大家坐在工作台前,亲手制作一件最简单的紫砂杯。著名作家林那北有双巧手,平日种园子画漆画,本以为做个底平身直的紫砂杯不难,一上手才发现每一步都有讲究,需要工艺师示范点拨。虽然做成的杯子并不规整,但她还是用竹刀郑重刻下自己的丈夫、著名作家南帆和她的微信公众号名称“南北无双”,并写下自己的地址,等杯子干透烧好后,会寄给她作为第一次做紫砂的纪念。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宜兴多年前就从靠山吃山向生态旅游转型,2015年全市旅游人数超2000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其中湖氵父镇是最早不进行GDP考核专注绿色发展的乡镇,该镇洑西村果断关停所有矿山宕口和琉璃瓦厂,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农户利用闲置空房加盟“篱笆驿站”连锁经营,打造了静心小屋、原色之家、想乐山庄、泠家等多种主题精品民宿,同时与油画家张丹青合作,将洑西风光绘成油画,成立油画艺术馆。

  如今的洑西村环境优美、村民富裕、村风淳朴,被评为“中国最美乡镇”,走在村里,上海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伍斌赞不绝口:“这两年常听说上海人到宜兴乡村过年,今天看了果然名不虚传,这样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活现代的村庄就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建设美丽乡村是强筋骨,文化建设则为乡村注入精气神。徐舍镇美栖村90%的村民姓宗,村党总支书记宗华东自豪地介绍道,他们都是宋代名将宗泽的后人。村子不大,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妇女在河边洗衣,燕子从身边掠过,房屋的山墙上画着充满创意的风俗画和3D效果的长颈鹿、大鲨鱼、小黄人……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青砖白墙的舞台,舞台上有一副对联:“岸柳风光、桂香流长,生旦丑本是一宗;田园景致,美樨渊远,你我他原为同祖”,舞台后面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村里的锡剧社,服装200多套,能唱《珍珠塔》等七八出全本大戏。

  舞台上的演出长年不断,这次给“三名”们观看的,是曾赴日本演出的青狮表演。当看到在两层八仙桌上青狮叠罗汉,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忍不住站起身鼓起掌来。他曾当过多年农村记者,现在仍常在各地乡村行走,他对记者说:“新农村建设提了好多年,但直到现在很多地方仍然不知道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而在宜兴,我看到了政府把钱花在建设美丽乡村上,把精力花在弘扬乡村文化上,我相信新农村的范本就在这里,因为在凋弊、破败、空心化的农村,人们没有心情搞文化活动,宜兴的乡村无论环境、村庄还是文化活动,一切都有规划、有实施,它表明乡村的基层政权有力量,我看到舞台上青狮欢快地摇头摆尾,更看到了宜兴农村的无限活力。

  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晓红告诉记者,宜兴历史底蕴丰厚,文脉悠远,又有建设美丽乡村和复兴农村文化的成功实践,通过环境整治、挖掘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弘扬文明乡风来提升农村的幸福指数,使农村变得更宜居、更具魅力,相信宜兴会给前来采风的名作家、名编辑和名记者们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让他们写出一个鲜活真实的宜兴。

  宜兴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大家叹为观止

  新建的宜兴图书馆藏书100万册,365天免费开放,图书馆还提供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三名”们兴致勃勃在视障阅览室用手指触摸盲文图书,体验视障者的阅读感受。北京青年报文化部高级编辑谢燕辰说:“宜兴图书馆功能设置不亚于北上广,演出的剧目则依托保利院线与一线城市同步,县级城市能提供如此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惊讶,这种对文化民生的保障极大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在九如城养老中心,一封贴在过道里题为“我的小宝贝”的感谢信引起大家的注意,写信的是91岁的石凤梧老人,她感谢山东技术学校一位叫张京的实习生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夜数次爬起来照顾老人,让她既感激又心疼,做过老师的她用毛笔一笔一画写下了这封感谢信。

  参观中,“三名”们对九如城养老中心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极大兴趣,羊城晚报副刊部主任陈桥生表示,中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单纯的养老院偏重赡养,很难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九如城打破了居家、社区和养老院的界限,成为一个生活综合体,这种探索很可能就是中国式养老的未来。

  龙池山自行车公园位于张渚镇阳羡茶产业园内,集自行车运动、山水风光以及阳羡茶文化等特色为一体,沿12公里的自行车道内有三潭映碧、花谷探奇、平湖云影、澄光佛音等“慢游十八景”。难得的是,政府将之打造成休闲胜地后并未圈起来收费,而是免费对公众开放。

  在自行车公园,大家还欣赏到了男欢女嬉的宜兴非遗表演,这是宜兴特有的民间面具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常常在庙会上演出,表达消灾祈福的愿望。

  独特的自然禀赋给了宜兴如画的山水,江苏最大的竹海就位于宜兴南部湖氵父镇,1.5万公顷竹海随山势起伏,光竹子就有140余种,清澈的镜湖中还生活着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江西日报副刊部主任李滇敏说:“江西和宜兴一样也有大片的竹林,但目前几乎没有将它们打造成生态区和旅游地的成功案例,宜兴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