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新兴中国”:国际机构看好中国新旧动能转换
这是两条令人印象深刻的曲线——美国高盛集团挑出671家中国企业作为样本,观察变革中的中国经济,并将其代称为“新兴中国”。3年之前,“新兴中国”的收入与盈利增长率与其他中国企业保持着相似的走势,但在2012年前后的某个时间点,两条曲线经过短暂相交便分道扬镳:“新兴中国”一路上扬,其他(高盛称之为“传统中国”)则有所下滑。
高盛选择的“新兴中国”企业,涉及卫星光缆、电子商务、教育服务等30个领域,其中相对于“传统中国”,健康医疗、科技行业的比例大幅提升。在最新报告《“新常态”下的“新兴中国”经济投资》中,这家投资银行指出,投资者传统上还习惯于根据采购经理人指数、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来判断中国经济。这些指标固然能够体现工业和制造业的状况,但随着消费等部门的兴起,它们已经无法全面地反映中国经济的全貌。
因此,这家投行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者提出的建议之一是:持有“新兴中国”。
中国经济“新”与“旧”的转换,已是国际投资界关注的趋势。无独有偶,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MSCIChinaIndex)中,消费者非必需品、医疗保健和IT板块,与能源、材料和工业板块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中国“新经济”的表现要远超“旧经济”。如2015年第三季度,前三者的营收分别同比增长22%、15%和20%,后三者的营收分别同比下降了32%、1%和16%。
众多周知的事实是,经过30多年的高速行驶,中国经济列车正在减速,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幅首次下落至6.9%。但据国家统计局数字,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1.4%,比上半年的49.5%高出近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发展加快。
高盛在报告中预测,消费和服务业将取代投资、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未来3年内中国消费的增速将保持在7%左右,消费占GDP的比重将升至53%,对GDP增长的贡献将达到61%。
英国《经济学人》最近刊登了李克强总理引人关注的文章《中国经济的蓝图》。他在文章中称,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经济正在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朝着更多立足内需和创新拉动的方向发展”。他指出,经济运行状况同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新增银行贷款等衡量指标之间的关联系数,正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经济从‘求快求大’到‘求优求精’的转变是一件好事。不然我要开始担心各项改革措施是否真的取得成效了。”中国总理在字里行间充满自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李克强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强调的是,中国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是一个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经济增长难免有波动起伏,这是调整转型时的一种正常现象,用中医说是“脉象”。中国将尽快构建起一个大幅度增加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力的可持续增长新模式,更加关注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前后到访中国100多次的《大趋势》作者、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一年以来在中国多地巡讲。这对夫妇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游戏规则改变者”。中国知道自身的困境,并能直面困境,而不是无视这些问题。尽管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但随着更注重环境保护、进一步释放创新潜力,以及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等因素,正在为后续增长储备更多动能。
对于中国GDP增长数字本身,投资界一直不乏乐观的声音。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指出,统计局发布的主要高频数据仍主要以传统行业居多,经济转型的利好,如服务业与消费的亮点无法得到及时体现。考虑到当前国内消费和服务业火爆、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劳动力市场仍然平稳等亮点,他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要好于预期。
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戈尔曼表示,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绝对值。上个月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戈尔曼说,中国显然不可能保持过去10%以上的增速,市场是情绪化的,容易被“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声音所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速确实减慢了,但绝对值的增长依然可观。对中国来说,应对污染、食品安全、职业保障等挑战,比继续追求高速增长更为重要。
在中国的新旧动能转换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关于创业话题,今年6月,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与中国的大学生有过一次对话。他表示:“我想和在座所有人说,你们在中国,在这样的时间点,是非常幸运的。中国的市场非常大,如果有好的创意,那么对你来说发挥空间将是无限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商店、服务器、资本等等。现在在中国创业是非常好的。”为了鼓励面前这些年轻人,他开玩笑说:“我真希望自己能够年轻40岁,并且是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