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文物“侦探”如何破解西周晚期一只熊的死因

22.10.2014  11:37

  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薛艳雯)不必惊叹于电视剧中侦探专家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的高超破案技能。因为最近在现实中,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动物考古专家,利用科技考古,能在一具西周晚期的熊骨身上,破解出这只熊的生平和死因。

  这具熊骨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寨遗址。该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09年3月开始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考古勘查发现,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两周时期、汉、东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在西周晚期H380内出土了一具十分完整的熊骨。根据出土情况,考古人员推测H380为西周晚期的祭祀坑。

  考古研究人员对这具动物骨架进行了清理和收集,送回该院动物考古实验室进行研究。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侯彦峰介绍,研究人员采用动物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这头熊的种属、年龄、性别、死亡季节和骨骼疾病等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并得出了初步的推测结论。

  首先是熊的种属和性别鉴定。根据牙齿形态、齿式、额骨顶部侧面弧度、下颌角形态,专家判断该熊为黑熊。它有明显的矢状嵴,即一道沿着颅骨顶部中线(矢状缝)的脊状骨头,因此可能为雄性。

  熊的死亡年龄和死亡季节采用牙齿年轮线来确定。研究人员对该熊的左下颌M1进行了牙齿切片,通过观察其牙骨质年轮生长线,推测该熊的死亡年龄为5岁,死亡季节为早春。

  研究人员还对其骨骼疾病进行了分析。该熊左髋臼窝后背侧关节表面有明显骨质赘疣,即发生了关节炎。研究人员还发现,熊的左侧股骨最大长为314毫米,右侧股骨最大长为343毫米,左腿比右腿短29毫米,即它是一只左后腿“”腿的熊。仔细观察后还发现,其左侧股骨股干处有一定弯曲。

  为了判断形成原因,研究者对熊的左右侧股骨进行了X射线诊断,发现在距股骨头135毫米处发生过骨折,愈合后骨干弯曲,骨折处表面的骨痂已被完全吸收,说明骨折已发生了很长一段时间,骨折可能发生在幼年。肱骨、桡骨、尺骨、掌骨、胫骨、腓骨、跖骨、跟骨和距骨等都发育正常,未见营养不良症状。

  那么问题来了,一只骨折愈合后瘸腿的熊是怎样活下来,而没有被自然淘汰?它为什么没有饿死或被其他动物吃掉,反而生活得没有明显的营养不良?最后为什么会被人掩埋在H380内?

  对此,研究人员展开了大胆的推测:熊在幼年时被捕获,可能是遭捕获时发生了骨折,也可能是因为其骨折了才将其捕获;幼年黑熊性情相对温顺,被捕后进行人工饲养;最后用于祭祀。

  侯彦峰认为:“丹江口库区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楚人的先祖为熊姓,因此很可能用熊作为祭祀品。

  “动物考古的意义在于了解古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而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从而了解人与人的关系,”河南省文物局研究员马萧林说,“在对这具熊骨的研究中,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驯养熊,但至少可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西周晚期已经有驯养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