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 助力中国电影“走出去”

06.09.2015  14:55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 战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作品走出国门,将中国元素带到西方。

      在刚刚落幕的第39届蒙特利尔电影节上,中国导演邢健执导的影片《》参加了主竞赛单元,争夺电影节“北美大奖”。此外,另一部华语影片《北京卡门》入围最佳处女作竞赛单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国内颇受热捧的青春文艺类电影也亮相本届电影节。例如,由金诚集团旗下和润影视出品的电影《既然青春留不住》即于8月31日在本次电影节上展映,并颇受好评。当地影评人士指出,这类爱情题材电影情节细腻、触动人心,也更容易让国外观众理解中国文化。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速为12.5%,高于GDP7.4%的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信息技术革命、市场需求井喷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多重背景构成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形势下,缺乏足够资金投入成为文化产业创新的一大瓶颈。

      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与金融合作的高度重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亟待实现新的突破,而“文化+金融”应该成为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受邀参加本次电影节的金诚集团董事局主席韦杰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指出:“文化产业‘内容为王’,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长盛不衰,而好的资本运作可以打通文化整体产业链、资金、人才、作品、投资模式,就像血液一样为产业不断输入营养。”只有通过系统性、持续性的资本要素供给,才能刺激文化产业的创新,才能提供文化产品供给,形成文化生产良性循环。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寻求与金融领域的合作,亦成为文化企业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内生动力。金融机构的积极作为,拓宽了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以金诚集团为例,自2011年投身文化投资领域以来,依托已有的“金融嫁接”优势,金诚集团在影视行业已形成集融资、创意、内容、制作、发行为一体的影视开发模式,并为投资者搭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市场。除了已有的和润影视、泽悦传媒两大影视制作机构外,金诚集团还建立了包括文化项目产权交易、影视文化人才培训等在内的文化全产业链,促进影视文化创新及资本循环。参与本届蒙特利尔电影节,也是金诚集团寻求文化产业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资本与文化的融合只是“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只有实现内容、市场、资本和技术等关键要素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聚集、互动、融合和创新,才能实现以前所未有的动能与活力驱动文化产业的更快发展。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203.63亿元,其狂飙突进,正是“文化+”实现内容、市场、技术、资本融合的典范。未来,从战略高度强调和重视“文化+”跨业态发展模式,将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并实现对外输出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