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靖江“母语胎衣”宝卷讲唱走进斜桥

13.06.2016  18:16

 

图为“母语胎衣”宝卷讲唱活动现场。 刘敏摄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当天,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多位讲经艺人,走进斜桥镇文化站举办“母语胎衣”宝卷讲唱及现场展示活动,向市民宣传我市非遗现状及传承保护情况。

 

这是一场特殊的师徒同台的宝卷讲唱活动。靖江宝卷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东海,靖江宝卷泰州市级传承人刘正坤、马国林,三位都是自幼拜师学艺,成为我市颇具影响力的讲经艺人。今年70岁的张东海,讲经已有40个年头。40年来,他收徒10余人,最得意的门生要数自己的儿子张卫国。讲唱活动上,张卫国压轴登场,以一段15分钟的《观音宝卷》选段讲唱赢得在场观众的鼓掌叫好。随后,张东海出场,《九美图》选段经他讲来,每个人物似被赋予了神采,拥有了各自鲜明的特色,显得生动可感。

 

马国林是我市目前年纪最轻的宝卷传承人。他虽然收徒不多,但他们大多是颇具经验的“老手”。严熀彬、魏文伟等与他亦徒亦友,发扬了“马派”讲经高亢清亮、人物特色鲜明的特色。

 

张进18岁时拜刘正坤为师,学习讲经技艺,后虽以经商为主业,但这门他爱好的技艺也没生疏。40岁的他成为当场活动中最年轻的“佛头”,一段《呼家将》选段被他拿捏得精准到位,又注入了年轻人独特的气质和解读,让人眼前一亮。和张进年少拜师不同,刘正坤的另一个徒弟谢根兴则是退休后才拜入师门,只因年轻时就喜欢这讲经之音。

 

市文化馆副馆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黄铭介绍,非遗保护重在传承。此次“母语胎衣”宝卷讲唱活动就是要让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展示后继人才的培养成果,也给这些“新秀”们提供展示舞台,体现非遗传承的后继力量。今后,我市计划将这样师徒同台的讲唱活动常态化,每两年举办一届,发现和培养更多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才。

 

除了宝卷讲唱之外,活动现场外,还进行了孤山“泥狗子”、金波酒等非遗项目的展示,让过往市民得以认识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2006年,我市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普查,发现、记录身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2009年的3年时间里,共普查出1500余条非遗线索。期间,我市也相继公布了两批共31项靖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展到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3个,泰州市级非遗项目5个。在这些非遗项目中,肉脯、蟹黄汤包、老汁鸡等因为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都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发扬。而针对靖江宝卷、靖江民歌、孤山泥狗子等非遗项目,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也一直在不断探索其传承形式。如在靖江宝卷的传承方面,通过视频录制留资料,在乡镇、社区等开设讲经传承基地和讲经点扩大受众面等形式,激发讲经在老百姓中的知晓度和传唱度。王国良、刘正坤、陶林生等一批讲经艺人也常年致力于宝卷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留住宝贵的民俗“活化石”。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王金甫介绍,非遗传承人申报须具备几个“硬杠杠”。一是要能熟练、完整掌握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是在该项目领域或一定区域内被公认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并在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核心作用,能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对于已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不直接从事传承工作的人员,以及目前在该项目领域内有较大争议的传承人都不能列为传承人申报对象。目前,我市共有泰州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