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水乡文化的根 阮仪三工作站在周庄揭牌

06.11.2017  12:04
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周庄工作站5日揭牌,将更多地实地观测江南水乡的保护与发展,带动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古镇保护。 刘大健 摄

  中新网南京11月5日电 (黄莹)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周庄工作站(简称阮仪三工作站)5日揭牌,除担负着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科研、宣教、人才培训、学术交流工作外,推进江南水乡联合申遗也是工作站的工作之一。

阮仪三观看中国名镇保护成果展。 刘大健 摄

  上个世纪80年代,阮仪三努力促成平遥、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二十年间,阮仪三主持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项目达70余项。

  儿时住在苏州钮家巷6号的阮仪三,对苏州园林、江南水乡有着刻骨铭心的乡愁记忆。与周庄结缘于1985年,阮仪三带着学生仔细勘察了周庄全镇,把周庄的每条河流,每座古桥,每栋房子都画了下来,这也成为了人们能够看到的历史上最完整的记录周庄全貌的图纸。1986年,既要保护古镇原有的传统风貌、民俗风情,又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空间,阮仪三制定了《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规划严格保护0.24平方千米古镇区,并划分出新区,此举令周庄明清江南水乡风貌得以保留下来。

游客参观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周庄工作站。 黄莹 摄

  据阮仪三介绍,将工作室设在古镇周庄,是为了更多地实地观测江南水乡的保护与发展,弥补不足,并带动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古镇保护,提升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守护住水乡文化的根。

  “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名’存‘实’亡,古城镇在不断发展,保护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梳理历史文化和物质实体的遗存,认真提出各个城镇的特色分析,避免‘千城一面’和不伦不类的城市景观”阮仪三说。在工作室中,专门集中展示了中国名城名镇的保护模式和路径,通过实践案例分享保护经验,并将举办学术交流、沙龙、专业培训等活动,更好地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这辈子所做的事,就是保护古建筑。它们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再生的记忆活体。留下真实的历史生活环境,就是留下我们民族文化的根。”阮仪三如是说。

  阮仪三工作站位于周庄古建梅宅内,建筑面积310.42平方米,三进两层,建筑面积310.42平方米,设有展厅、工作室、交流活动空间等,在一层,利用图文、影像技术展示了阮仪三编制的古城镇保护规划图、古城镇保护类书籍、古镇周庄保护范例、中国名镇保护成果等。(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