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敬老院长服务山区32载 敬老院老人称恩情没齿难忘

26.07.2015  21:16

  视频:湖南8旬老人服务山区敬老院32载院中老人称没齿难忘来源:中国新闻网

  湖南郴州北湖区江口敬老院院长黄文明(1排右4)与他的老人们。徐志雄摄

  中新网郴州7月26日电 题:8旬敬老院长服务山区32载敬老院老人称恩情没齿难忘

  作者阮涛徐志雄

  在湖南郴州北湖区,有一座座落在海拔1000多米高山之上的江口敬老院。敬老院的院长名叫黄文明,今年已有82岁,他守护着这座山区敬老院整整32年,把自己全部的情感都献给了院里的每一位老人。

  1983年元旦,刚满50岁的黄文明被派到才建成两年的江口敬老院担任院长。当时,里面收留着14个衣食无着的孤寡老人、伤残退伍军人和孤儿。此时的敬老院,由于经费短缺和管理不善,早已入不敷出,濒临关张,而民政局只交给黄文明100元钱和100斤大米。

  “当时来的时候我其实很后悔,敬老院粮食亏欠700多斤大米,负债4000多元,想要运转下去非常困难。”回忆起上山的情形,黄文明说,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了了,便一大早把老人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想来当这个院长,是被民政局和乡政府“骗上山”来的。没等话说完,有三位老人吓得当场哭出声来。

  老人们的脆弱、敏感让黄文明感到很不是滋味。面对这样的情景,他沉思了良久,话锋一转,高声对老人们说,自己决定留下来。

  黄文明回忆说,当时敬老院已揭不开锅,当务之急便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为此,他下山直奔民政局和粮食局。“一连跑了7天,甚至还在粮食局长面前大哭了一场,终于弄回1.3吨大米。

  粮食多了,人吃不完,黄文明买回4头猪崽和30只小鸡饲养。接着,他又在敬老院外面的山岩上开凿出几块菜地。夏天到了,菜地里的丝瓜、豆角、黄瓜等瓜果蔬菜挂满枝头,不仅可现摘现吃,而且还可腌制一部分。秋天的收获更是喜人,当年种下的一亩红薯竟挖出了3000多斤。

  在黄文明的勤劳努力下,敬老院的外债渐渐还清,饲养的家畜也让老人们的伙食一天天得到改善。黄文明又有了另外一个念头:“光有‘口福’还不算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是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于是,黄文明为老人们制定了养生计划。他将老人们编成卫生、种植、饲养等小组,平日里按计划健康生活。在黄文明任院长的32年里,敬老院的老人平均寿命达73岁。

  在黄文明的操持下,敬老院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而他自家的“幸福指数”却一落千丈。刚来敬老院时,黄文明的工资每月只有20元,直到2005年初才增加到350元,但这点微不足道的工资根本无法维系家庭开支。

  因无钱修缮,1998年,一场大雨冲塌了黄文明家破旧的房子。从那以后,他把妻女安排到二弟家里落脚,一住就是几年。2002年,他的妻子患脑中风被送到医院抢救,需要9000元住院费,但他所有积蓄却只有3000元。最后,是亲戚们帮他垫付了这笔医疗费。

  “老人们和我有感情,他们讲我走他们也走,我走到哪里他们就到哪里,我舍不得他们。”如今,已经超龄工作了22年的这位老院长,所照顾的老人大多都比他年龄要小,但他仍然不愿意退休。而从他当上院长起,数十年间他回家的时间一共不超过30天。

  “我们很感谢院长,如果没有他,我们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在敬老院里生活了10年的80岁老人陈先义激动地说,他先后有3次因为急性病差点撒手人寰,是黄文明的及时送医以及精心照料,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32年间,黄文明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100多位与他素昧平生的老人。2014年9月,黄文明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84岁的袁法畅表示,这是对他们的院长最好的褒奖。“院长对我们的恩情没齿难忘。”(完)

  原标题: 8旬敬老院长服务山区32载敬老院老人称恩情没齿难忘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