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为民敢担当——记云南洱源县委书记杨承贤

06.07.2015  15:42

  

  记杨承贤(中)在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务实为民敢担当的好书记。”这是洱源人对他们的县委书记杨承贤的称赞。

  为了担得起这个称赞,杨承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干净担当。

  2012年1月,46岁的杨承贤走上了一个新岗位——洱源县县委书记。

  他参加工作近30年来,先后在乡镇、县级机关和州级学校、医院等10多个单位工作过。熟悉他的人都说:“无论职位怎样变化,他始终不懈怠,一心为民,雷厉风行,勇于担责,敢于创新,赢得了群众好评。

   保护生态环境 一天也不能懈怠

  7月2日中午,刚从北京接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后回到洱源的杨承贤,放下行囊便直奔右所镇西湖村。

  “习总书记要求县委书记‘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我将更加努力地与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一道,谱写好中国梦的洱源新篇章。”杨承贤在农家小院里召开西湖环境综合整治专题工作会,与大家分享聆听总书记讲话的体会后,紧接着安排西湖村环境治理工作。

  作为洱海的源头,洱源县承担着“源清流洁”的重任。对此,杨承贤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他说:“保住青山绿水,就是最大的政绩,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宁当恶人,也绝不能当罪人。

  洱源县常务副县长杨泽亮回忆,3年前,杨承贤到洱源上任的第二天就到洱海重要水源地之一的茈碧湖调研。他问得仔细,看得认真,一家一家地细数,发现岸边有57家饭店、歌厅和鱼塘,只见一股股黑色的污水直排入湖,他眉心顿时紧锁。

  随即,在茈碧湖边召开现场会,“退房还湖、退塘还湖、退滩地还湖”工作被立马提到日程上。有人劝他“别惹麻烦了”,这就像是从别人嘴里把肉掏出来,利益纠葛复杂,过去县里曾经两次想整治,结果都是不了了之。杨承贤坚定地回答:“为了保住青山绿水,再大的阻力也要排除,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来!

  3个多月,他带着干部做群众工作,共退塘还湖434亩、拆除湖边违规建筑5.3万平方米;同时,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建了起来。打赢了到洱源任职后生态环保第一仗。

  右所镇西湖面积3.3平方公里,湖内有7个小岛,生活着912户、4340人。多年来,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湖后流入洱海。“为进一步提升入洱海河流水质,今年6月初,我们县启动了西湖环境综合整治。”据介绍,实施西湖环境综合整治“5大工程”:恢复西湖水域及湿地工程,重现历史上的“洱源风光在右所、右所美景东西湖”;实施奶牛搬迁集中养殖工程,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办“托牛所”,解决759头奶牛每年产生的7000多吨粪便污染问题;实施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工程,右所全镇近3万亩农田采取生态种植方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环湖综合整治工程,在6个村安装350个特殊的“玻璃罐”,对生活污水实行统一收集和清运;在入湖河口、出湖河口建设750亩湿地,同时打通水路,让西湖内水体互相流通;实施执法和宣教工程,严厉打击乱占滩地、乱填河道、乱放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短短一个月,已迁出209头奶牛,完成生态农业种植区域界线划定,建成了200多个污水收集罐,取缔地笼502条、挂网24张、鱼笼30个,处理了4起环境违法案件。

  3年多来,杨承贤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抓手,投入5.47亿元实施了71个生态环保项目,大力开展集镇村庄、河流湖泊、田间地头环境综合整治,努力确保亿方清水流入洱海。

  记者来到恢复重建的万亩东湖湿地边上,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荷花、梭鱼草、再力花、香蒲等挺水植物郁郁葱葱,在长穗狐尾藻、海菜花等沉水植物间,不时有一群群小鱼悠闲游弋。右所镇松曲村委会主任李军高兴地说:“环境变美了,水质变好了,群众生活改善了。

   急难险重关头 一刻也不能耽误

  2014年8月6日凌晨,铁甲村淹没在泥石流中,村民惊恐万分。杨承贤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赶到村里,站在齐腰的泥浆里,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他掷地有声地说:“请大家放一百个心,有县委、县政府在,你们一定能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一定能有饭吃有地方住,一定能重建新家园。”凤羽镇起凤村党支部书记杜良感动地说,“杨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让大家对战胜灾难充满了信心。

  2013年3月3日和4月17日,洱源县先后发生5.5级、5.0级叠加地震,杨承贤都是第一时间奔向受灾最严重的山区炼铁乡。他向干部群众承诺:“不管我们有多难,绝不能让一个受灾群众挨饿受冻。”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期间,为了让整体异地搬迁的振兴村40户群众在春节前入住新房,2014年1月的重建“冲刺”阶段,杨承贤连续7天7夜住在工地、吃大锅饭,夜以继日组织指挥恢复重建,保证了受灾群众在新居里快乐过年。而杨承贤整整瘦了4公斤。1月26日,时任云南省省长的李纪恒到炼铁灾区检查恢复重建工作时肯定地说:“看到灾区群众脸上的笑容,我就知道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在地震灾区,有一个村让杨书记十分牵挂,10多天前还带着我们去了一次村里。”洱源县政府党组成员马利生告诉记者,炼铁乡有一个被人们称为“麻风村”的山石屏村,居住着47户、80人,属地震灾情严重的村落。杨承贤先后10多次到村里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他说:“山石屏的群众已经吃尽了苦头,不能让他们再受难了。”2014年初,一幢崭新的楼房耸立在黑潓江畔,山石屏村家家都住进了有现成家具、电器的两室一厅新家。

  如今,杨承贤又提出新的设想:“要帮助山石屏村实现一扇门、一个灶、一口锅,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真正成为幸福和谐的一家人。”马利生说:“村里的80个人听了,个个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民族繁荣发展 一个也不能掉队

  走进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口石牌坊上有一副对联:“汉藏傣白彝团结进步一家亲,农工商教文繁荣发展满园春。”村内树绿花红、道路干净、房屋漂亮。

  64岁的村民高汉云自豪地说:“我们村7个民族亲如一家,全村125户、525人,汉、白、藏、彝、傣、纳西、傈僳7个民族融洽相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年来保持‘零上访’,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村里的群众忙时务农,闲时经商,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850元。

  “杨书记时常告诫我们,洱源县有26个民族,不重视民族工作的领导是不称职的。我们要按照‘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要求,做少数民族兄弟的贴心人,决不让一个民族兄弟在发展的路上掉队。”洱源县委副书记杨文泽说,杨承贤先后30多次来到郑家庄,走田间、访农户,帮助他们理思路、打基础、解难题。如今,郑家庄已经成为云南省依法治村“一面旗”,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在洱源、云龙、漾濞、永平4县交界处,有一块洱源县的“飞地”——洱母村。全村有28户、116人。2013年4月,杨承贤徒步4个多小时来到这个不通路的村子。当看着村民们还住着垛木房,日子过得很艰苦,他当场难过得流泪,连声说“对不起乡亲们,是我们对大家关心不够,工作没有做好,今后一定会尽力帮助大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为了让洱母村的彝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洱源县委、县政府在交通、水利、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如今,洱母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通向村委会的22公里山路开通了,通向邻县的11.7公里弹石路建成了,村内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还建起了文化室、卫生室,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新建了太阳能热水浴室。村民小组长王杰庄激动地说:“现在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核桃树逐渐挂果了,牛羊一天比一天多了,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3年来,洱源县哪里问题多、哪里矛盾突出、哪里工作推进慢,那里就有杨承贤的身影,全县500多个村寨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各村各寨发展的难题,写满了人民群众细微的需求。

  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心里总是想着问题,装着责任。在结束采访时,杨承贤表示,要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矢志不渝抓好富民强县这个使命不懈怠,久久为功抓好生态保护这个责任不放松,全力推进万亩湿地建设、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垃圾污水处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项目工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亿方清水入洱海,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

  这就是杨承贤,一个把对党忠诚体现在为民服务上,把个人干净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把敢于担当贯彻在加快发展上的优秀县委书记。云南日报 记者 庄俊华

   荣获表彰感言

  非常感谢党中央授予我“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这个殊荣,感谢中央和省、州党委对我的关心与培养。应该说,我每一个点滴的进步,都与各级党组织的培养分不开,都与洱源县29万多各族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分不开,这个优秀县委书记的荣耀属于洱源县各族干部群众。

  在北京接受表彰,我十分庆幸自己成为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中的一名。高兴和激动的同时,我更加感到肩上的千斤重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倍加珍惜“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这个荣誉,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发展开路人、人民群众贴心人、领导班子带头人。进一步强化“为官一任不误一方发展,履职一日不负一方百姓”的责任感和危机感,肩负起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坚定不移抓好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抓好生态保护这个责任不放松,抓好富民强县这个使命不懈怠,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建一方和谐、保一方平安,与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一道谱写好中国梦的洱源新篇章,不辜负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杨承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