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宣言《海门共识》发布 让教育拥抱“互联网+”

24.11.2015  16:56

  

    现场沙龙交流

    中国江苏网11月24日讯(通讯员 任素梅 记者 袁涛)“‘互联网+’时代,教育,毫无疑问置身其中。为了教育依然能够发挥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为了教育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担当更为崇高的使命,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我们达成以下共识:一、热情拥抱数字化的教育生活,在网络时代实现师生同游;二、大胆构建新型生态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三、改变重塑教师角色,主动适应教学新常态……”

  11月21日至22日,江苏省第十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颁奖研讨活动在海门市举行。围绕“‘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这一主题,主办方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组织了主题沙龙,与会代表和相关专家进行了精彩对话。作为大赛的一个延伸性成果,活动主办方与获奖教师代表商议起草了一份“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宣言——《海门共识》,并在颁奖仪式现场进行了发布。

    拥抱数字化教育,构建新型生态课堂

  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元年,互联网成为变革教育的一大契机,也为教师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寸肌肤’,抗拒就是‘逆流’,不如为我所用。教师坚守育人初心,与学生共同徜徉于网络,在言传身教中给学生以美德、艺术等人文熏陶,并着力于学生的思维建模,使他们在全方位的综合感知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海门共识》中的这段宣言,让参加颁奖活动的不少教师产生了共鸣。一名教师说:“互联网对教师而言是个挑战,有人排斥,有人尝试。但任何一个教师都需要有互联网思维,需要有勇气去接受新事物。”

  11月21日下午,在海门市海南中学的一堂英语课上,学生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他们点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这正如《海门共识》中所提到的那样,“‘未来教室’不再是概念,电子白板、投影仪、鼠标……链接起我们整个世界。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他们同以‘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形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领者。”对此,海南中学英语教师徐丽丽深有体会地说:“通过互联网科技,孩子们更喜欢上课了。”

  本届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东海县实验小学教师尹青说:“虽然我来自乡村学校,但我们乡村教师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也会积极面对。当然,有的教师在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时产生了过分依赖,缺少了自己的思考,这是不可取的,‘互联网+教育’这种新型模式必须要合理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重塑教师角色,提升教师内核

  “‘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在线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同时还是启迪者、创生者。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和教学对象,具备整合的慧眼、筛选的智眼、发现的锐眼,在一个开放、自由的体系中与学生进行‘视界的融合’。”针对《海门共识》中的这段内容,有教师表示,“‘互联网+教育’是件很自然的事,大家不要弄得复杂了;当然它也不简单,不只是教师在课堂上放段音频或视频。”

  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活化?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变革?《海门共识》给出了答案:“互联网+教育”下,教师更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利用新平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实现自己的教学主张,不仅仅关注课堂,更要把目光投射到丰富多彩的校园之中,营造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校园活动,以文化人,以德服人,以情动人,实现教学的“合体”和价值的“认同”,影响和引领学生自由、自主、自觉成长。

  本届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吴开宇说:“我对‘互联网+教育’这种模式的出现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那就是从抵触到接纳再到现在的驾驭。教师在‘互联网+教育’这样的背景下,要努力寻求与教育的契合之处。未来的课堂与传统课堂不是相互吞并的,而是相得益彰的。‘互联网+教育’就像第三者介入原本课堂一样,如果运用不好,它就是一个多余的东西;如果运用好了,师生之间瞬间会迸发很多灵感,让课堂沸腾起来。”

    放大教师智慧,促进共享发展

  《海门共识》中提到,“互联网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提供了‘二十四小时便利店’。教师要合理运用、为己所用,在融合、关联中,共谋发展、共享成果。互联网放大了个体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也让教师之间天涯成咫尺,交流更密集,从而缩小地区间因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这段话引起了现场许多教师的关注,他们期待通过互联网让教师与教师之间互通往来,促进共享发展。

  “近年来,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颇为留意,对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断断续续作过一些思考。最终,我确定了自己的论文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浪潮中区域教育改革创新的角度立论。”本届论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南通市骨干教师刘卫锋表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深度融合才是真正的落地之举。

  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放大教师智慧,参加本次颁奖研讨活动的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接受采访时说:“互联网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颠覆性变化,它是未来学校的资源提供者,也是成果分享平台,它使得整个教育和学习方式发生变革,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投身互联网之中。”

  相关链接:

  《海门共识

  “互联网+”时代,教育,毫无疑问置身其中。为了教育依然能够发挥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为了教育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担当更为崇高的使命,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一、热情拥抱数字化的教育生活,在网络时代实现师生同游。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寸肌肤”,抗拒就是“逆流”,不如为我所用。教师坚守育人初心,与学生共同徜徉于网络,在言传身教中给学生以美德、艺术等人文熏陶,并着力于学生的思维建模,使他们在全方位的综合感知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

  二、大胆构建新型生态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

  “未来教室”不再是概念,电子白板、投影仪、鼠标……链接起我们整个世界。教师和学生的获取知识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他们同以“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形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领者。

  三、改变重塑教师角色,主动适应教学新常态。

  “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在线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同时还是启迪者、创生者。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和教学对象,具备整合的慧眼、筛选的智眼、发现的锐眼,在一个开放、自由的体系中与学生进行“视界的融合”。

  四、注重提升教师内核,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只有教育观念抢跑,我们的学校才有可能成为未来教育的标杆。“互联网+”教育下,教师更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利用新平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实现自己的教学主张,不仅仅关注课堂,更要把目光投射到丰富多彩的校园之中,营造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校园活动,以文化人,以德服人,以情动人,实现教学的“合体”和价值的“认同”,影响和引领学生自由、自主、自觉成长。

  五、彼此互通往来,促进共享发展。

  互联网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提供了“二十四小时便利店”。教师要合理运用、为己所用,在融合、关联中,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六、放大优秀教师智慧,促进区域教育公平。

  互联网放大了个体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也让教师之间天涯成咫尺,交流更密集,从而缩小地区间因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

  为了实现以上共识,我们需要求新思变,教学相长,成功学生,成就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