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四种中医口腔保健法

19.09.2015  09:33

  明天是世界爱牙日,提起爱牙护牙,实际上,中医自古以来就对口腔健康非常重视,尤其注重预防保健。但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对口腔进行中医特色的保健,那么中医对于口腔保健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第一招:叩天钟。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周俊波副主任医师介绍说,中医口腔养生方法中有一种叫“叩天钟”,也就是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间有谚语形容叩齿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王小贝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个说法。每天早晨上下牙齿反复相互咬叩60-360次,不仅能强健牙齿,对身体其他器官也是很好的锻炼。具体方法如下:先静下心来,口轻闭,然后上、下齿叩击,先叩两侧大牙各20-30次,再叩门齿20-30次。周俊波介绍说,叩齿能促进牙齿周围组织及牙髓腔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牙齿的营养供应,因此能强壮牙齿,从而减少龋齿等牙病的发生。老人若坚持经常叩齿,面颊部还不易塌陷,且咀嚼有力,牙齿也不易松动、脱落。

  第二招:赤龙搅海。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养生铭》中记载了“晨兴漱玉津”的祛病益寿方法,即用舌头在口腔里搅动,从而促进唾液的产生。明代中药专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唾液也是不吝赞美之词:“人舌下有四窍,二窍通心气,二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周俊波介绍说,现代医学也研究证实,人体口腔的唾液里面的腮腺激素能增加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软骨和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强化血管的弹性,提高结缔组织的生命力。唾液还能有助于中和、消除食物中的致癌物质。

  第三招:茶水漱口。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内地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龋齿病的比例高达98.4%。据全国牙防组组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儿童平均有龋齿4.18颗,患病率达75%以上;全部换完恒牙不久的12岁儿童平均有龋齿0.88颗,发病率达45%。对于龋齿的发病原因,隋朝著名医家巢元方在其所著的《诸病源候论》认为,龋齿的原因是饭后不漱口。周俊波说,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是非常注重饭后漱口这一护齿理念的,早在西汉成书的《礼记》中已有“鸡初鸣,咸漱”的记载。宋末元初的养生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还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茶叶含有茶多酚。测试表明,绿茶的多酚含量较高,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和一定的抗菌活性,对致龋的变形链球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第四招:中药擦牙。周俊波说,古代虽然没有口腔科,但是对于一些口腔问题,很多名医也有不少好办法。比如,明代医学家江瓘编辑的有我国第一部中医全科医案专著之称的《名医类案》一书中,记载了用薄荷玄明散(制作方法:薄荷60克,硝石60克,没食子60克,冰片2.1克,玄明粉3克,硼砂30克,青盐60克,共研极细末)擦牙,治疗风热牙痛。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中载有用白芷3克,朱砂1.5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频用擦牙,以治疗风热牙痛等。

  杨璞戚在兵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