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会救助遇尴尬 咆哮男将救助人员“轰走”

24.12.2014  13:27

  12月22日晚上,南京市民政、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当晚,救助人员发现了数十名流浪人员,然而,尴尬的是,这么多流浪人员宁愿忍受饥饿寒冷,没有一个愿意接受救助。

  “咆哮男”将救助人员“轰走

  “这里太冷了,睡在地上容易生病,跟我们回救助站吧,那里有空调,还能洗澡。”昨天晚上9点,在安德门地铁站附近,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一些流浪人员进行劝说。“你们走开!不要你们管!”一名躺在地上吸烟的30岁左右的男子,突然大声咆哮,并站起来拿被子“”向救助人员。最终,工作人员只能放弃了对这名男子的救助。在离这名男子不远处,几个流浪人员在聊天,还没有睡觉。“跟你们发火的这个人来南京好多天了,还没找到工作,心情不好。

  今年45岁,来自安徽淮北的朱师傅告诉记者,他也来南京几天了,工作还没找到,住在旅馆又费钱,就先住在这里。“这几天还不太冷,住在这里挺好的,找工作也比较方便。你们的好意心领了,明天还要继续找工作呢。”朱师傅同样拒绝了救助。

  当晚,在“寒冬送温暖”救助行动中,工作人员对全市桥梁、涵洞、车站、地下通道、地铁口、民工市场等地进行巡查,发现了数十名流浪人员。遗憾的是,任凭工作人员如何劝说,没有一个流浪人员愿意去救助站。工作人员只能给他们一些棉衣、棉被等御寒物品。

  社会救助遇尴尬,亟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以来,南京救助站共救助了8400多位困难人员,平均每月五六百人 ,除了巡查中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还有一些走失或被遗弃的人。不过,在救助的过程中,大部分人不愿意主动接受救助。提到社会救助遭遇的尴尬,市救助站站长戴阿根无奈地表示,“救助与流浪,其实是一对‘冤家’。政府希望对流浪人员提供救助,而他们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愿被救助,这让救助部门也很尴尬。根据规定,救助是自愿行为,所以,我们只能是劝导,不能强制。

  据了解,流浪人员不愿主动接受救助,除了确实与找工作有关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职业乞讨人。对此,江苏社科院一位专家认为,当前来看,对流浪乞讨人员要进行甄别,进行针对性救助。长远来看,让乞讨人员摆脱流浪的生活状态,关键要缩小地区差异、城乡差别,还要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记者 董婉愉

编辑: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