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花巨资论证地名改名 专家:群众说了算

12.08.2016  19:10

 

 

  李红笛/制图 

  当下,贵州、湖南等多地打响了争夺“夜郎”文化开发之战,贵州省赫章县、桐梓县、石阡县,以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等均参与其中。这场古夜郎文化争夺战,为人名、地名归属之争增添了新的案例。

  不管是贵州的赫章、桐梓还是湖南的新晃都提出自己才是夜郎都邑所在地的各种证据。只是因历史久远,古夜郎的管辖范围又不断变化,真要论证究竟哪里才是古夜郎的都邑,何处是古夜郎文化的中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这样的争夺意义何在呢?争夺战的背后,是文化之辩还是利益之争呢?

    对质公堂的杏花村争夺战  

  虽年代已经久远,难以准确考证,但类似“夜郎”这样的古代名址、名人故里之争时有发生。其中“杏花村”之争历时最久、影响很大。

  唐代诗人杜牧七言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古流传,但“杏花村”到底在哪里?这一事关杏花村归属地的争夺战由来已久,适逢今年4月的清明小长假,再一次进入公众视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曾有十几处地方称自己是“杏花村”,其中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争夺“杏花村”尤甚,以至对质公堂。

  据媒体报道,山西省的杏花村位于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产地汾阳市北15公里,被称为“酒都杏花村”。在1957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在酒类商品上获准注册“杏花村”商标。该地酒类产品热销后,“杏花村”被认定为白酒类驰名商标。在当地人眼里,这里就是杜牧笔下酒肆林立的“杏花村”。

  可是,在安徽池州人看来,“酒家何处”的杏花村则是在白墙黛瓦的江南小城——池州。据“杏花村旅游网”介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池州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西郊,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著《清明》诗使之名扬天下。

  池州杏花村在2001年正式申请“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注册,“杏花村”汾酒对此十分不满。此后,两家公司为夺“杏花村”归属问题及商标使用权问题多次公堂对质。几轮诉讼后,池州“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予以核准注册。

   这些年被争抢过的旧人旧事  

  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也好,小说中出现的虚拟人物也罢,都被无休无止地争来夺去。一个名人有数不清的故里,一个名址诞生在多处,诸如此类的争夺战在当下愈演愈烈。

  牛郎织女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然而,山东沂源、河南鲁山、山西和顺、湖北郧西、河北邢台、河南南阳等地参与争夺这“两颗星”。《水浒》《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竟然也有了故里,且有多地参与其中,西门庆竟然一改书中形象,成了各地转型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据新华社报道,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故里争夺战还打到了国内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李白的一首《静夜思》,惹得今人对其故里的无尽争夺。国内的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四川江油,还有国外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都声称自己是李白的故乡。

  此情此景,有网友写出这段戏谑之言:“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观音菩萨选美,齐天大圣找不到家……

    复古风刮得多地想改名  

  除了争那些老掉牙的名人、故居,这一股复古之风,已然是渐行渐远。很多地方也在地名上追求复古风,觉得自己的现用名不够有文化、不够有历史味儿,没有贴上名人故里等历史标签,正琢磨着改名的事儿。

  陕西省勉县面向全社会开展撤县设市城市名称征集活动。7月18日,网传正在筹备撤县设市的勉县县政府已初步将市名拟定为定军山市。此前有报道称,除“定军山市”之外,“武侯市”“诸葛市”“三国市”等名均出现在此次改名备选之列。

  今年初,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改为遵义市播州区,并对相关镇进行改名。据介绍,播州一词从唐朝贞观十三年出现,到明万历二十八年结束使用,前后存在了960多年。遵义县委书记黄国宏说,新的播州区将从以往的“单打独斗”融入遵义全市发展的“大合唱”舞台,有利于遵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从“兰陵”“苍山”反复换,到“襄阳”“襄樊”来回改,借用旅游景点名、争打“名人故里”牌……出于各种各样的初衷,改名造成了千年古名朝令夕改,历史古城频遭易名的窘境。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慎重更名,地名要“记得住乡愁”。参会专家指出,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国家与民族历史,“任性改名”改丢的不仅是“乡愁”,更是整个民族的记忆。

    对乱论证乱改名,公民能依法说不吗?  

  有网友痛批说,政府任性卷入争夺战、花巨资论证名人归属、地名改名,有行政乱作为之嫌。

  试想一个地方要改名,当地地图、公章、招牌,方方面面的东西都要修改,势必增加经济和社会成本。这么来看,改名就不能不考虑这些后续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表示,像涉及行政区划调整以及相应的改名问题,政府决策应努力追求更加科学,多吸取群众意见,避免关起门来决策。

  那么,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地名改与不改,以及政府投入巨大争夜郎之类的行政行为,群众有没有发言权呢?如何表达意见呢?

  广东省法学会理事、资深法官李军告诉记者,对于行政区划的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其原则主要是“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程序中并未提到要征求群众的意见,只需要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联系洽商或充分协商拟定,似乎是政府部门说了算。再看《地名管理条例》,其明确指出,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对于其他地名的修改,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以及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等,应该是“群众说了算”。李军认为,在具体操作上,政府部门应当先对论证报告进行公示;再举行群众代表听证会、通过辩论形成决议;然后对申报决定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异议,并对相关异议进行答复处理。李军表示,“确保地名的更改更合民意,更尊重群众。而像那种耗巨资去争一个神话传说中的地名,更别提了,老百姓自然不会答应。

  地名频繁更改,不仅老百姓难答应,现行法律也在说不。《地名管理条例》中已经作出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地名管理条例》是1986年颁布的,距今已经30年,该条例的规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对现在普遍存在的多地争一名的冲突没有规范,既无处理原则,也无处理程序等,这些都使目前的地名更改乱象难以得到遏制。对此,李军认为,有必要对该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他建议的具体方案是:增加相关冲突解决规范和程序,增加群众参与的程序;明确地名更改原则,即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传统的原则,对一些随意编造历史,或以神话传说为依据的修改,不应当批准;明确排除更改地名原则,对一些以丑为美,违背社会风俗的修改,坚决排除;倡导正确的地名文化意识,弘扬地名文化的正能量,杜绝花巨资傍名人、傍古人等现象,将资金用在民生民计上,建立“与其追古人,不如育今人”的地名更改新理念。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思路能撑多久?  

  部分地方政府希望从贴名人、故居标签,改复古风格地名当中找到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契机,为己增添一时政绩。从这样不惜血本的争夺战中,我们看到的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手段的匮乏和单一,所以才不得不过度依赖历史文化资源。并非文化,并非民生,而是经济利益才是这些争夺的“内在动力”。

  但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争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带动经济的发展,并给人民带来实惠,是个未知数。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认为,如果没有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随着民众看热闹的心态慢慢消失殆尽,这些所谓的历史文化资源可能将提不起旅游者的什么兴趣了。争夺时的巨大投入,也许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李白曹操有名声,生地墓地全得争。争完杞人争夜郎,再加西门大官人。一闻遗产就精神,花钱如流不心疼。五十整亿非小数,敢舍几文给民生?”有网友用这首“打油诗”,告诉地方政府应该把财政收入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