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问吧】听省政协委员、新闻人戚若予讲讲教育那些事

28.01.2016  11:58

  昨天,交汇点的“两会问吧”栏目围绕教育热点让网友继续提问。带着网友们关注的问题,交汇点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政协委员、资深教育新闻人戚若予,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解答吧。 戚若予

   网友:就近入学问题能否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如何看待最近几年就近入学民告官的问题?

  戚若予:行政区划调整涉整个城市的规划和行政架构,并非以教育资源为惟一考量。如早年南京建邺/白下以中山南路为界、后调整为以城西干道为界;再如秦淮白下并区,鼓楼下关并区。对区内义务教育段学生而言,就近入学是法律规定,学区划分亦不会一成不变,关键还在于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均衡布局。

  就入学问题“民告官”,我以为是好事。设想一下,一个普通人家有了不平事,他们能怎么办?不外乎几种方式:一忍,胳膊扭不过大腿,算了;二闹,扯横幅拉标语,到政府部门堵门堵路表达不满传递诉求;三讼,咱们法庭上见,交给法律审判。从忍气吞声到跃起维权,是权益意识的觉醒;从“民闹官”到“民告官”是法治意识的觉醒,所以是好事。对民而言,依法维权是正确途径。败,败得明明白白,赢,赢得光明正大。

   网友:公办名师跳槽民办教育机构最近出现很多例子,怎么看?

  戚若予:公办学校老师跳槽到民办校或培训机构,就职业人员(群)流动来说,是正常现象。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人们担忧公办学校教师甚至是名师会不会因此而流失,进而引起公共教育资源的损失。所以,尽管这种流动是个体选择,但数量增多,则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政府应更多地关心教师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更合理地改革其考核考评机制,要把学生减负和教师减负摆在同一层面解决。同时,应切实制定措施加快青年教师培养。

   网友:减轻学业负担,喊了多少年,为什么没有进步?书人这样的培训机构是不是成为了背后推手?

  戚若予:减负之所以见效不大,是因为没有形成共识。减负令的发令员(教育主管部门)吼着减负的号子,却松不开考试评价的纤绳;学生们盼着减负的甜果,却卸不下学业的包袱。更要命的是家长,一边掉着心疼儿女的眼泪,一边挥着“快跑!快跑!”的鞭子。学校不给补了,就由“家委会”出面组织;孩子们学会举报了、媒体来采访了,就把孩子们向培训机构赶。至于这些机构为啥这么火?市场需求啊!这么大的市场需求,这么好挣的银子,为什么不挣了?禁补令对它们并无约束力。于是,问君补课何时休?恰如一江春水不息流。

   网友:不少省份开始回归全国卷,为什么江苏高考不用全国统一试卷?

  戚若予:所谓高考回归全国卷,我以为是一种命题理念,既统一命题、统一管理,并不是全国一卷。很难想象江苏浙江四川甘肃陕西新疆西藏等地的考生用同一份考试卷。实际上,各省招生计划各异,要通过试卷区分从本一到专科批次的考生,阅卷、划线、录取都是分省进行的。说到江苏高考改革,我以为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其理念也是好的。之所以不能尽如人意,实在是高考改革打不过应试教育。指望单兵突进式的高考模式改革解决教育体制机制上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身就是个误区。

   网友:学区房该不该买,要不要买?未来教育均衡化改革能不能实现拉近差距?

  戚若予:广义上说,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居所,依法都被政府划分的学区所覆盖,也都是学区房。但当下人们喋喋不休谈论的学区房,是特指其目标学校学区内的房屋,其核心价值观还是择校——从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关系择校、以证书择校,走到了以房择校。一旦破了择校的价值观,学区房问题就不致如此纠结。当然,均衡教育资源,打造更多的优质学校更是政府的责任。

   网友:最近几年,不少名校都在进行集团化办学,很多弱势学校都纳入集团当中,这样是不是就能够提高办学质量了?怎么看一窝蜂集团化办学的问题。

  戚若予:以名校牵头组建教育集团,是更多地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遍做法。但究竟能不能有实质上的优化、能不能保证集团内学校切实得到均衡发展,还有待观察。从现实层面讲,人们有名校情结和择校需求,政府怎样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那么快地整合既有学校资源满足那么多人的需求呢?集团化应该可作为一种尝试。还有一点可能更有实际效果:集团化后,择校会减少,生源会趋向均衡。

   网友:南京是省会,但每年的高考成绩都在全省倒数,为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南京太重视素质教育了吗?

  戚若予:南京高考成绩在全省排第几?我还真不知道,因为没有官方的权威信息。但即便是如提问者所说的倒数,我也不觉得南京教育就很low,当然我也不认为是因为南京搞素质教育,才导致高考排名倒数。在高考统考统录以外,还有保送、自主录取、留学等多元升学途径,而高考排名对此并不理会。我以为,对南京而言,也没必要与其它市比高考排名。

  交汇点记者 王拓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