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结合”激发投资活力

07.11.2014  16:59

  我国的高储蓄率,要求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与之相匹配。在当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背景下,在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释放投资潜力、发展活力。会议提出五个“一律”,更大程度方便企业投资。

  此前国家发改委一日内批复了7个铁路项目,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再度加大,被业内人看做是当前“稳增长”的又一重大举措。

  无论是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有所加大,还是简政放权提高投资活力,都释放出稳定投资增速、优化投资结构的信号。

  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速不断回落,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1%.从投资的三大领域来看,房地产投资的下滑是导致投资整体回落的主要因素,制造业投资也出现回落。因此,更需要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来对冲前两大领域投资的回落,从而维持投资增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除了近期发改委陆续批复同意基建项目以及铁路项目之外,财政预算安排仍将持续推进,有助于未来投资增长。基建投资力度的加大将有助于投资增速整体企稳。

  在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的同时,可以预见我国不会出台大规模的刺激计划,搞活投资活力,还需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发力。为企业投资“松绑”,简政放权,推动企业投资便利化,体现了这一方向,这一制度性调整的效果将会是长期的。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向纵深推进,放开企业投资手脚,将大力推动企业投资便利化,为投资马车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分析人士指出,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五个“一律”,从简政放权入手,为企业投资“松绑”,将降低企业投资过程中的行政成本,提升企业自主投资的地位,激发企业投资意愿的上升,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对前置审批的规定,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其中强调“对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前置条件,除确有必要保留的外,通过修法一律取消”,通过“修法”来取消相关前置条件,充分体现了管理层简政放权的决心。可以预见,随着前置审批事项的减少,门槛的消除,将极大刺激民间资本投资意愿的上升。

  前置审批事项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引导社会上的闲置资本,寻找新的投资渠道,避免流入银行表外体系“钱生钱”,从而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对于前置审批的减少,是否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市场存在一些担忧。实际上,从当前的产能过剩来看,尤其是风电、光伏等符合产业政策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来看,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干预。减少前置审批,更有利于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不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市场形成的产能过剩往往自身就可以消化,属于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

  简政放权,为企业送来政策红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为所欲为,违背我国产业政策,甚至无视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约束。简政放权并非一放了之,后续监管也要相应跟上。

  此次会议强调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在监管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强调网上办理、审批和监管,不仅提高了审批效率,而且进一步铲除滋生钱权交易的土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分析人士指出,相关信息的公开,不仅对监管层面来讲至关重要,而且还有助于企业充分掌握市场现状。作为经济活动主体,企业在掌握了更为充分、透明的信息之后,才能做出更为积极的决策。

  专家建议,除了政府层面的监督,相关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形成多方协同监管的合力,最终促进企业形成良性循环,避免恶性竞争或者一哄而上的“短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