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牵挂着大山里的孩子 ——记支教西部的吴江地税局干部朱舜勤

11.06.2015  13:13

  中国江苏网6月11日讯 ▲ 朱舜勤曾参与“西部计划”,承担起了一名支教志愿者的艰辛,时过境迁,她把这份“好人精神”带回了吴江,并且继续着爱心的接力。

  ·事迹回眸·

  ▲ 地税表单“七合一”,受到办事群众的普遍好评,有效精简了审批流程,简化了申报材料,提高了行政效率,方便了办事群众。

  好人寄语

  朱舜勤,是吴江地税局一名普通公务员,也是吴江人家喻户晓的名字。

  2004,被“希望工程”宣传画所感染、早就有志于支教的她,响应国家“西部计划”号召,报名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作为志愿者,如愿走进山西省静乐县娑婆乡逸夫中心学校担任英语老师。

  一年里,她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将青春和汗水播散在了辽阔的黄土高坡,为孩子们带去了欢笑、知识。即便是回到吴江,也心心念念牵挂着那遥远的小山村,继续给予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样的经历,为她的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感染着身边乃至全国的人。2011年,她入围并当选“吴江好人”、“中国好人”。

  支教山西省静乐县娑婆乡逸夫中心学校的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了十来年,但是,每一个细节,朱舜勤都记得很清楚,一谈起那里的孩子,她的眼中就涌出无限柔情:“自踏上黄土高原,我的心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静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娑婆乡逸夫中心学校里,除了那幢捐建的漂亮小楼外,其他条件都十分差。然而,恶劣环境并没有吓退朱舜勤,反倒激起了她要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热情。

  她像大姐姐一样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传授知识,也为孩子们描绘外面的世界,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当年寒假返乡,她甚至将6个孩子带到吴江。虽然只停留了一周,但足以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奋力改变命运的火种——这6个孩子后来全考上了大学,其中2个还念了一本。吴海龙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那里很少有人走出过大山,去吴江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很新鲜,眼界大开。当时我就想着,将来一定要考大学。”吴海龙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已经大四,毕业后,他准备留在青岛工作。“大学期间,我的学费全都是朱老师资助的,她是带我走出大山、改变我一生的人。毕业后,我一定要先去看看她。”

  其实,像吴海龙这样,直接或间接受到朱舜勤帮助的人有很多。回来吴江后,朱舜勤多次发起捐衣捐物活动,为他们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在她的感染和带动下,吴江各界爱心人士、志愿团体纷纷与静乐县的孩子结对,与大山深处的爱心接力至今仍在持续中。

  支教期间,朱舜勤是老师,支教结束,她又回到了基层公务员的身份,并主动要求到能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岗位。最终,她被安排到地税分局管理科工作,后来又调任吴江区政务服务中心地税窗口负责人。笔者与她的采访,是在窗口旁填写资料的小桌边抽空进行的。

  “朱姐每天都比我们来得早,把准备工作都做好。她还用行动告诉我们,要用微笑接待好每一位纳税人。”地税窗口工作人员成梓萌告诉记者,朱舜勤给窗口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尽量让办事群众排队等待时间不超过15分钟、办理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遇到休息时间赶来的办事人,要主动延长工作时间。除此之外,朱舜勤还总想着法儿地通过“7表合1”等措施简化程序,为老百姓更好地服务。

  “无论是在山西还是在吴江,无论面对的是山区孩子还是办事群众,对于我来说,都是服务他人,需要的都是耐心、热心、责任心。”朱舜勤意味深长地说。

  朱舜勤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每天仍旧是上下班,随遇而安。但在女儿眼中,却是引以自豪的东西,甚至是用以要挟的“武器”。

  “她经常跟幼儿园里小朋友‘显摆’,‘我妈妈是吴江好人’。每次看我生气了,又会说,‘你不许打我骂我,不然就不是中国好人、吴江好人啦’。”女儿这让人哭笑不得的举动,让她很开心、满足,也激励着她将热忱继续撒播下去。

  “有人摔倒了,别人不敢扶,我敢扶。建设文明社会需要挺身而出,好人的称号是我的盾牌,大家会相信我的为人。”朱舜勤想着,等到退休后,她要去静乐县捐建一所学校,一心扑在那里。

  文/徐国平杨华(执笔)谈燕

  漫画/李濛陈淑艳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