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撒哈拉,金字塔见证和平曙光的到来

28.05.2015  10:57
血战撒哈拉,金字塔见证和平曙光的到来 - 新华报业网
血战撒哈拉,金字塔见证和平曙光的到来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北非战场转折战役在这里打响,奠定战后亚太和平秩序的会议在这里举行,记者走进埃及——

  当年开罗会议在这里举行。     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右),接受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专访。  

  新华报业网讯 73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紧要关头。1942年秋,北非战场硝烟弥漫,30万人血战,8万多人伤亡。远在世界东方的新华日报每天刊出“北非战况”,记录下从埃及到利比亚、突尼斯的战局变幻。

  72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初现。1943年11月下旬,撒哈拉边缘胡夫金字塔脚下,中美英政府首脑聚首于此,诞生了著名的《开罗宣言》。12月3日新华日报全文刊登,见证了这一重建战后和平与秩序的历史性事件。

  二战胜利70年后,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不远万里走进埃及,踏着撒哈拉的黄沙,寻访70多年前战争的痕迹,感悟和平的来之不易。

  坦克会战:硝烟散去,历史难忘

  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惨烈程度不亚于其他战场。

  1941年隆美尔率德意志“非洲兵团”前往利比亚驰援意军,多次以少胜多,将英军从利比亚一直赶到了埃及的阿拉曼,直扑苏伊士运河。危急关头,英国临阵换帅,蒙哥马利就任第八集团军司令,顶住了德意军队的进攻,并组织阿拉曼战役,一举扭转战局。

  翻阅1942年秋冬的《新华日报》,每天第三版关注最多的是两个地方的战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北非的阿拉曼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轴心国殊死搏斗的关键节点,几乎同时进行的两个战役,分别成为各自战场上的转折点。

  新华日报当年报道中提到,阿拉曼战役是一场坦克会战。73年后,记者来到阿拉曼战场遗址,看到当年废弃在沙漠的武器中,最显眼的就是双方使用过的各型坦克。美式的格兰特、谢尔曼,英国的十字军,还有德国4型坦克,意大利和印度等国的坦克。

  阿拉曼军事博物馆的艾哈迈德中尉告诉记者,阿拉曼战役中,德意军队的兵力不到英军的一半,能用的坦克不足500辆,而英军投入战场的坦克大约是1400辆,更重要的是盟军取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切断了德意军队的补给,德军的燃料和弹药都严重不足,只能节节败退,先是退入利比亚,后来更退入突尼斯。

  记者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找到马克·约翰斯顿和彼得·斯坦利合著的《阿拉曼—澳大利亚的故事》,这本书记录了作为英联邦军队参战的澳大利亚第九师在阿拉曼的很多细节。书中一位炮兵下士记录下亲历的现场:“海岸边射来25磅野战炮的密集炮火,对面德军坦克集群冲锋扬起漫天烟尘,空中敌我双方的飞机缠斗、俯冲扔下一批批炸弹。耳朵里全是炸弹爆炸的巨响,其他所有可怕的声音都被淹没了……

  73年过去了,隆隆的炮声早就听不到了,漫天的硝烟也早就消散了。记者在阿拉曼几个墓地和军事博物馆采访期间,从早到晚,也没能看到记者以外的访客。

  德军墓地的守墓人马格德是一位撒哈拉游牧部落后裔,他告诉记者,去年只接待了约1000人。“1992年,阿拉曼战役50周年来的人很多,有2万多人。这几年人少了,以老人居多。

  英军墓地的工作人员穆斯塔法告诉记者,今年来扫墓祭奠的大约只有400人。意大利军墓地的守墓人哈迈德说,前几年每年还有五六千人过来,但这几年人很少了。人来得少,一个原因是这几年埃及政局动荡,安全形势让很多外国人不放心。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阵亡军人的亲人陆续去世了。

  即使人迹罕至,但阿拉曼军事博物馆以及英军、德军和意大利军的墓地本身就清晰地表明那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历史性的会战。一座座墓碑和刻在上面的一个个名字,记录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人类历史。

  “魔鬼花园”:

  战争伤痛70年后仍在

  阿拉曼军事博物馆收藏着一个士兵的3份证明,第一份证明是这位名叫John Bryce的士兵的出生证,出生日期是1914年7月7日。第二份证明是1934年他和妻子Edna的结婚证明。第三份证明是1961年5月15日他的妻子从政府领取了50英镑的阵亡军人家属抚恤金。John Bryce在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中牺牲了,永远埋骨撒哈拉的黄沙中。如果不是这场世界大战,John Bryce也许会和他的妻子一起过着平静的生活。

  在阿拉曼,英军阵亡7000多人,而所有参战国的伤亡总数超过8万人。这意味着数万个家庭直接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

  即使过去70年了,但战争的伤痛还是没有完全平复。

  埃及政府网站上警示想要探秘阿拉曼二战遗址的人,不得离开划定的线路。据埃及驻阿拉曼部队军官艾哈迈德解释说,这是出于安全考虑,沙漠中埋雷非常方便,当年交战双方都在阿拉曼战场布下大量地雷。德意军队撤退过程中,为了阻止英军追击,又匆忙布了很多地雷。以至于阿拉曼地区的雷区当时有“魔鬼公园”之称。“魔鬼公园”至今还在害人。艾哈迈德说,生活在撒哈拉里的游牧部落受害最深,不时有人被地雷炸伤炸死的消息传出。

  据介绍,从阿拉曼向西,一直到埃利边境,在大约60公里的地中海沿岸地区,总共埋有约1750万个地雷。“这些年埃及军队与英国和法国的军方合作排雷,但当年布雷的资料,尤其是德意军的资料缺失严重,寻找并排除沙漠里的地雷成本高昂。”艾哈迈德说。加上沙漠地带沙丘移动,完全排除撒哈拉沙漠里的地雷,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据说当年埋一个地雷的费用不超过10美元,而现在排一枚地雷的费用大约在300至1000美元之间。

  埃及阿拉曼到马特鲁等地中海沿岸地区,蓝天碧海白沙滩,气候宜人,有着上佳的海滨旅游资源,但周围沙漠中残存的地雷让投资者和游客望而却步。二战的负资产,成为埃及西北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地雷”。

  米纳豪斯:

  缔造和平与秩序的见证地

  1943年12月3日,新华日报头条报道了中美英三巨头开罗会议的消息,并刊发《会议公报全文》、《参加会议人员》和《开罗会议的成就》等报道。

  72年后,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位于开罗吉萨高地的米纳豪斯酒店(米娜宫酒店),这是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的地方。

  “在这里举行开罗会议,是我们的荣耀。当时盛况空前,酒店所有的房间都成了各国政要的办公室。”酒店销售部高级经理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告诉记者,会议的安保是头等大事,主要由英国军方负责。当时酒店成了一座“堡垒”,单是在酒店周围的防空高射炮,英军就布置了500门。阿卜杜拉指着酒店对面数百米外的胡夫金字塔介绍,开罗会议前夕,英国皇家空军进驻金字塔顶,在那个136米高的地方设立了观察哨,应对德国和意大利可能突然而至的空袭。

  酒店员工安瓦尔告诉记者,当时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没有住进米纳豪斯酒店,“蒋介石和罗斯福住在离酒店不远的别墅里。

  在埃及采访期间,记者偶遇的中国人都知道开罗会议,也都了解《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在米纳豪斯酒店采访,碰到来自福建三明的吴开亮,他听说住的这家酒店就是开罗会议举行的地方,非常兴奋。他认为,二战的历史说明,国家强大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和世界的和平。从深圳出差到埃及的崔一楠说,他觉得中国抗日期间拖住了那么多日军,战争中作出了那么大牺牲,和平的重建,有中国参加是必然的。

  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说,开罗会议上,中美英就进一步对日作战的部署达成一致,决定进一步抗击日本侵略军,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同时还对大国合作和战后的国际秩序作出了规划。开罗会议是匡扶正义、制止并惩罚侵略、重建战后和平与秩序的会议。历史告诉我们,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从战争到和平,是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

  策划:周跃敏 刘守华 陈钢 统筹:彭广余 视觉:沈东 供图:新华报业视觉中心

原标题: 血战撒哈拉,金字塔见证和平曙光的到来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