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保护伞”点亮“引航灯”

19.11.2015  16:13

  ——淮安区法院进城务工人员维权“司法引航”工程纪实

  

  □本报通讯员徐庆余李鸿雁本报记者陈坚

  11月初,来淮打工的安徽阜阳农民陈茂林给淮安市淮安区法院院长颜赤写来一封感谢信,感谢法官帮他及时讨回18000多元血汗钱。他在信中由衷地称赞了该院的进城务工人员维权“司法引航”工程。

  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法院受理的涉及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案件日益增多,该院组织了专题调研发现,随着淮安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区进城务工人员总量超过9万人,他们为城市创造财富,为农村增加收入的同时,劳动关系难以确定、安全防护措施差、工资克扣拖欠现象严重以及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等问题频频出现。

  2013年初,该院提出,要充分发挥和延伸审判职能,在开展青少年健康成长“司法引航”工程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重点打造进城务工人员维权“司法引航”工程,用法律为进城务工人员撑起“保护伞”、做好“引航人”。三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2015年9月,省法院院长许前飞来该院视察调研时,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内部绿色通道,感受司法温情与公正

  “进城务工人员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都是我们城市的主人,我们要用良知的审判让他们感受到司法的温情和公正,让他们分享城市发展的丰硕成果。”淮安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颜赤满怀深情地说。

  据院审管办统计,2013年以来,该院共审理涉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案件387件,受理涉进城务工人员执行案件413件,涉案金额1565.31万,让进城务工人员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法律的温情和公正。

  2013年11月,淮安区法院对一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依法公开审理。被告人王某系个人独资企业负责人,先后拖欠16名雇员(均是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款24万余元,逃匿拒不支付,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案虽结了,关爱仍在。该院总结了辖区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提出司法建议,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这是该院依法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

  随后,淮安区法院制定出台了《关于清理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工作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构建进城务工人员讨薪诉讼服务体系。

  该院在民三庭设立专门涉进城务工人员案件合议庭,专项审理相关案件,并开辟“绿色通道”,对涉进城务工人员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充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015年,该院先后两次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活动”,重点追索劳动报酬、赡养费、扶养费、抚恤金、工伤赔偿等相关案件,其中,对于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生活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该院还积极开展司法救助。

  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淮安区法院共为53件案件的农民工减、免交诉讼费28.27万元,发放执行救助金30.52万元。

  外部联动机制,体验司法联动与便捷

  2014年3月,淮安区法院在各乡镇、街道、设立12个“法官工作站”。如今,“法官工作站”实现便民诉讼服务网络全覆盖,高效便捷地服务进城务工人员。

  从农村到城里务工的阿福在某电缆厂上班时触电身亡,引发纠纷。街道办事处主动联系法官工作站法官,邀请法官协调处理。法官就案给当事人讲解赔偿标准,对阿福家属提出的赔偿要求提供参考意见。经过多次协调后,双方当事人达成初步协议,电缆厂先垫付现金给死者家属处理身后事,再由双方走法律程序解决其他赔偿问题。

  为提高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维权工作实效,该院还注重加强与公安、司法行政、妇联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依托诉调对接机制,将司法功能前置,做到提前介入,合力调处侵犯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纠纷。

  针对目前侵犯妇女尤其是在淮打工的外籍妇女合法权益案件频发的现象,淮安区法院除妥善审理此类案件外,还联合区妇联开展“法护家园”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系列活动。

  在淮打工的四川凉山女孩郑某,2013年与朱某相识并同居,2014年12月生下一男孩。由于双方年龄差距较大,生活中遇到问题和矛盾较多,经常吵架,有时男方甚至会大打出手,郑某无法忍受与男方共同生活,想离开男方,但男方一直不同意,甚至把郑某软禁起来。

  郑某来到淮安区法院起诉要求与朱某解除关系,因双方未领取结婚证,无法起诉。面对郑某的困扰,该院妇委会法官主动与区妇联、区司法局联系,对男女双方进行教育说法,并告诫朱某,其软禁行为是违法的,郑某可以随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过两天的联合调解,男方同意解除同居关系,并签订了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小孩由男方抚养,郑某每月支付抚养费500元至小孩年满18周岁止。

  2014年3月,该院联合区妇联联合编写了《淮安区妇女维权案例选集》,精选了婚姻家庭权益、人身财产权利、抚养和赡养、劳动权益等典型案例予以介绍、专家点评和法律链接,以案释法,成为广大妇女群众学法用法生动的辅助材料。

  多元普法预防,轻松享受城市新生活

  农民从决定告别家乡和亲人、背负行囊进入城市务工那一刻开始,他们怀揣的不仅是憧憬和梦想,更有对在陌生城市工作、生活环境的种种疑问和对未来的种种顾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上城市的新节拍?进城后怎样才能找到合适安全的工作?如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是他们面临的难题,也是淮安区法院法官们的思考。于是,一项项举措相继推开:法律服务宣传月、送法进乡村、开设微信微讲座、制作维权手册……该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为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幸福生活、安心工作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王庭长的讲座真精彩,很容易理解,我现在知道和企业签合同时该注意哪些内容了。”刚进该公司的员工小伍,因为法律知识的缺乏,工作几年吃了不少“哑巴亏”,听完“说法明星”民二庭王玉辉副庭长的《劳动合同法》讲座后,笔记本上已经写满好几页内容。这已是王庭长今年第5次为企业员工现场说法,也是该院组织“百名法官百场讲法”的一个场景。

  该院针对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外出务工季节性强,以及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协议和合同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维权普法工作。打开淮安区法院官方微信,你可以定期看见这样的推送消息,这是该院为进城务工人员开辟的专栏,由专人管理发布。自2015年4月该院新版官方微信开通以来,共推送20余,阅读量和点赞量“双过千”。

  三年来,该院共开展涉及进城务工人员各类普法宣传活动63场,提供法律咨询463人次。2015年,辖区内物业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工伤事故损害纠纷等案件数量较上年下降了30%。

  “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淮安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月萍介绍说,“区法院立足审判职能,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了全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让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区法院开展的‘司法引航’工程功不可没!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