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摄制组来我省拍摄大运河纪录片--系列花絮一

19.08.2015  19:27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旅游形象,扩大“畅游江苏”品牌国际影响力,我局委托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播“古之奇迹 今之传奇:中国大运河”纪录片,面向欧美主要国家宣传推广我省运河旅游资源。目前,该片的调研与拍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后期制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该纪录片的调研与拍摄工作历时共计28天,自北向南纵贯八市,调研运河段/点、渔村、景区、农家、造船厂、沙场、码头、船闸、博物馆、诊所等50余处,访谈专家、居民、渔民、船工、码头工人、邮递员、守船老人等40余人,涉及旅游、航道、海事、交通、渔政、铁路、文化、外事、广电、村委会、企业等部门。拍摄用船25只/次,各种车辆近20辆/次,辅助人员60余人,翻译人员10余人,对讲机等小型设备约80件/次。

虽然前期工作业已结束,但是在近一个月的日日夜夜里,摄制组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或不为人知的事情。现选择一些拍摄花絮,以飨读者。

花絮一:夜幕降临时,导演意外落水

      4月9日是摄制组拍摄大运河纪录片的第三天。6:30起床、早餐、设备上车和7点出发是每天四部曲。今天拍摄任务较重,一是要奔赴邳州市郊运河老码头,拍摄我省最后一批号子船工的拉纤喊号表演,二是拍摄沙船人家。前者相对简单,在河岸上即可完成。最难的是后者,不仅要动用快艇和3000吨位的沙船,而且要在繁忙的运河航道上动态拍摄,沙船掉头、交通疏导、沟通协调、语言转换等难度可想而知。 

      7:15,摄制组抵达目的地。虽然四周寒意笼罩,但是运河上早已船来船往、汽笛声声,一派繁忙景象。11位老船工早已围着亭子等候我们了。他们的年龄都在80岁以上,年纪最长者91岁。高挂的太阳泛着白光,映照着他们如雪的白发。一遍一遍的拍摄会消耗大量体力,他们的身体让人捏一把汗。

可喜的是,船工和摄制组都非常专业。船工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反应还比较快,能清楚理解导演意图。摄影师和录音师更是一流,为了不影响录音,摄影师干脆脱掉鞋子,踩在坚硬冰冷的石板上,一遍一遍,直到录制完成。虽然,结束时已经12:30,但是总体非常顺利,似乎预示着下午的拍摄也会一切顺利。

      简单午餐后,摄制团队你拉我扛,带着10包设备直奔码头。3000吨的大沙船、快艇,演职人员等10分钟之内全部部署到位。前面几个小镜头非常顺利。由于渐渐进入繁忙的航道,南来北往的大船、小船,还有连在一起几十米长的蛇形船,布满河面。水上动态拍摄,很难找到理想拍摄角度,好不容易找到了,喊停时已经为时已晚。

但是,在摄制组和辅助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下午6:30时,几组大镜头和长镜头已经拍摄完毕,只剩下沙船人家晚餐场景了。

当时,天色渐暗,夜色低沉,除了憨厚粗犷的汽笛声,一切都笼罩在沉沉暮色之中。摄制组只好打开强光灯,保证拍摄效果。早上7点开工,整个团队实际已经忙了12个小时,大家已经筋疲力尽,肚里咕咕直叫,来自澳大利亚的摄影师也渐渐显出疲态。导演Navin只好不时提醒大家振作起来,说很快就拍完了。一遍,又一遍,一个镜头足足拍了一个半小时。谢天谢地,晚上8点钟,居然拍完了。

      回撤靠岸过程中,隐隐看见一艘艘大沙船已并排在码头里。由于所用沙船停泊较晚,只能停在较远的位置。搬运10大包设备到岸上,必须穿过其它船只。虽然疲惫饥饿,但是毕竟收工了。大家你背我扛,在黑暗中沿着船沿撤离。本想着一切顺利,熟料“扑通”一声,走在身后的导演不见了。导演可能还在思考,没有听到大家的安全提示,更没有留意到船与船之间约30公分的缝隙,一脚踩空,掉到10几米的运河里。当大家合力把他拉上船舷时,曾经拍摄过亚马逊森林的导演蜷缩着,在异国他乡流下了受惊的眼泪。

当时气温很低,浑身湿透的导演瑟瑟发抖。陪同人员立即决定,一人去车里取导演的行李,一人去买创可贴,并电话饭店准备姜汤,其余人员搬运设备。陪同人员和摄影师拉着导演沿着木板搭成的独木桥,来到附近的一位船工家里,换衣,包扎伤口。导演为工作落水,让大家异常感动。待其心情平复并确认没有大碍后,我们驱车先到饭店用晚餐,然后直奔邳州人民医院。经过检查,除了皮外伤和受到惊吓外,没有大碍。

当我们走出医院时,已是晚上11:24。看着行人稀少的街道和橘黄色的路灯,我们挥手告别邳州站,连夜赶赴100多里之外的宿迁。

摄制组不能停留,第二天7点还要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