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起手来,全民族的痛我们一起扛

13.12.2014  11:44

  不一样的遇难者,一样的国仇家恨

  大江南北,被日寇践踏过的土地上哪里没有惨案?被日寇蹂躏的岁月里无时不是噩梦。这是国人不能忘却的共同记忆。

  记者感言

  新华日报记者廖卉:

  当那些惨案的幸存者和遗属们,一遍一遍地回忆着他们最不愿意回忆的过去,我们要明白,这不是揭开伤疤博取同情,更不是要煽动仇恨挑起事端,他们是在用滴血的真相让我们看到,侵略者的残暴没有底线,战争使人泯灭人性!不是要和平吗?和平不会从天而降,和平来自珍惜的心灵,更来自捍卫的能力。这就是“不能忘却的国家记忆”的意义所在!

  重庆日报记者匡丽娜:

  日本企图通过对重庆的轰炸,造成大后方经济的破坏,造成人民厌战情绪的增长,并与其政治诱降相配合,从而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达到“迅速结束中国事变”的目的。可是日本侵略者的如意算盘再一次落空了。尽管被摧毁了近半个城市,但重庆并没有因此而倒下,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勇敢投入反空袭、反轰炸的战斗。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言:“人民坚定镇静,不被征服,足证恐怖主义对于争取自由之民族,不能毁灭其精神。此种为争取自由表现之忠实,将鼓舞来世而不朽。”这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国家记忆。

  济南日报记者刘阳:

  从未如此近距离地碰触这段历史,作为一名“80后”记者,惨案的发生恍如隔世。从蔡公时纪念馆到五三惨案纪念碑,从五三亭到济南惨案纪念堂,一份份史料将侵华日军的暴行呈现在眼前,一段充满血腥与抗争的历史逐渐清晰,心中满是刺痛!采访蔡公时烈士的女儿蔡今明,老人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在将近2个小时的交谈里,蔡老屡次潸然泪下,日寇带来的惨痛记忆,依然难以泯灭。这位饱经沧桑的87岁老人在告诉我,岁月无声流逝,历史从未走远。铭记真相,勿忘国耻,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方能传承。

  哈尔滨日报记者张焱: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细菌部队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曾说过,他之所以潜心研究731细菌战20余年,是因为日本友人的一句话,“你们都忘记了,我们还能记得吗?”这位日本友人的意思是,作为受害国的中国都忘记了日军发动的细菌战,那么作为加害国的日本还会记得吗?一句话刺痛了金成民的内心,也推动了中国深入研究日军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的进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更应该宣传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中国人记住这段历史。

  抚顺日报记者孙晓华:

  从来没有一次采访,让我感到这么痛、这么重;也从没有一次采访,让我感到那么欣慰、那么有力量。痛是什么,是哭泣,见到幸存者杨玉芬,才知道,痛得久了深了,就不会哭、也不会笑。为什么欣慰?杨宝山的女婿说:“老人的这些惨案资料要好好保存,留给子孙。”一番话很严肃,也很郑重,听到后就觉得有股子欣慰慢慢爬上心头。平顶山惨案纪念馆馆长说,多少年,惨案幸存者还有爱好和平的国际友好人士都在行动着,努力着,欣慰中更又多了一份力量。

  焦作日报记者王水涛:

  走进秦庄,感受到这里的宁静和安详;采访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感触到他们内心里无法愈合的创伤。纪念碑上那一个个遇难者的名字,不是镌刻在石头上的冰冷文字,而是一个个刻在生者心头的鲜活生命,一户户扎根这片土地的温暖家庭,这是一个村庄、一片土地对逝者的怀念和慰藉。对侵略者的谴责、对遇难者的悼念,一直在延续。死难者不孤单,历史没有被遗忘,而生活也没有停止。这个小村庄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唐山劳动日报记者李艳辉:

  我走近埋葬着全村1230位遇难者的四座坟茔,见坟头摇曳的枯草,似是对侵略者的声声控诉;我迈入惨案发生地潘家大院,眼前仿佛是一片火海,一片血海,耳边萦绕的哭叫声凄厉而绝望;我来到村子中间的西大坑,看惨案的见证者——栽种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一株老槐树老态龙钟,俯视着潘家峪的昨天和现在。记住这个小小的山村,记住那惨痛的一天,记住那些死去的无辜村民,我选择记住一切,并记录这一切。记录是一种警醒,记录是一种力量!

  金华日报记者许健楠:

  金华的罗芳桥惨案鲜为人知,即便是在当地,不少年轻人也只知道,日本兵在这里杀过人而已。比如我自己。可是揭开历史的幕布,在金华肆虐的日本侵略者一样的丧心病狂,惊恐的村民一样的无辜且无助,受害者一样的悲惨而屈辱,这片土地上原来刻满了伤痛与愤懑。这真是一种直指人心的震撼!没有一处惨案比另一处惨案更加悲惨,告诫世人,这是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不能忘却。

  益阳日报记者张丹丹:

  11月28日,寒风冷雨中我再一次来到厂窖,寻访惨案的幸存者,距离上一次来又过去了3年。3年前采访的5位老人,一位已经离世,两位病痛缠身,还有一位耳朵几乎听不见,只有一位还算健朗。他们面容衰老,他们擦拭眼泪的手一直颤抖,但再痛,他们也没有停止诉说那一生伴随的噩梦。88岁的全伯安担心:如果我们都不在了,这段惨痛的历史还会不会有人记得?我在听,你在看,就是给予他们些许心安。

  江城日报记者董雪扬:

  采访丰满“万人坑”的过程中,所观、所闻无一不震撼心灵。一想到劳工尸骨整整填满了3条100多米长、6米宽、4米深的沟壑,历史的屈辱、民族的愤恨便不能自抑。虽然,黄土吸尽了鲜血,化去了骨肉衣衫,但留下惨白的骸骨证明洗刷不去的冤屈,70多年时间只会让烙印更加清晰。我们就应该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坚持还历史本来面目、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