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家公祭鼎上的“植物纹”

16.12.2014  11:40

  是由梅花、云锦、明城墙等南京元素和橄榄枝“”出来的

  江南时报记者黄勇/文秦怀珠/摄


 

  

  新华报业网讯 高1.65米、重2014公斤、三足两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幸存者代表夏淑琴以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后代共同为公祭鼎揭幕,堪称震撼。习近平在随后的讲话中解释说,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

  你知道吗?鼎不但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江南时报记者黄勇/文秦怀珠/摄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

  铸鼎记事,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青铜器专家张敏介绍,最初鼎是古代用于烧煮食物的炊器,有三足和四足之分,三足为鼎的常态。黄帝曾作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用九牧之金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时期,鼎作为传国的宝器,因此鼎也成为国家社稷的象征。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并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等一系列的规定,鼎也因此演变为最重要的礼器。古代的祭祀主要为祭天地、祖先,因此“国家公祭鼎”与鼎的寓意是十分吻合的。

  鼎本身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楚大鼎、殷墟妇好墓青铜器、“后母戊”青铜鼎、“子龙”青铜鼎、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颂鼎……从地下发掘的商周各种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周时期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在商周时期,鼎逐渐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国家公祭鼎符合传统礼制,更能表达公祭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它将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于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会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公祭当天,记者在现场还看到,捍卫史实的华人女作家张纯如的父母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一句一句慢慢为二老读出鼎上铭刻的160字魏碑简体字铭文。张纯如父母连连称赞。

  公祭鼎有植物纹,古代鼎纹路分两大类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公祭鼎的纹样出了十几稿,最后决定选用植物纹,是南京当地的一种植物,鼎身还有一道鼎箍,鼎箍用卷云纹。

  这个“植物纹”究竟是什么植物?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邬烈炎率领的团队参与了器型、鼎身和底座纹饰设计。他昨天详细解读说,国家公祭鼎的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鼎身纹饰不是某一种单一元素构成的,而是集合了南京的市花梅花、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象征和平与重生的橄榄枝、南京的云锦图案(云纹)、南京明城墙纹等多种元素。”邬烈炎透露,南京艺术学院十余名设计学院教师组成了国家公祭鼎设计小组,历时三个多月,才最终确定了鼎身和底座的纹饰。

  而在古代,中国文物的青铜容器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鼎更是有不同造型,鼎身的纹路更是各式各样。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青铜器专家张敏介绍,铜鼎重器除了常规的圆鼎、方鼎,造型还有鸟等形态,纹饰则分为几何和兽形两大类,细分则有风纹雷纹、兽面纹、乳行纹、蚊纹、龙形纹、龟鱼纹、曲折纹、云雷纹、蟠螭纹等几十种。“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不同地域、不同形制,各具风韵。这些纹路一是装饰,二是体现威严,也是当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同时也是社会的审美所在。”张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