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竞争力提升瓶颈 双轨制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

07.01.2015  11:49
              中国正处于艰难的结构调整阵痛期,传统优势部门正在下坡、新兴优势部门正在上坡两种现象交织进行。近日发布的“2014年产业蓝皮书”指出,中国机械工业竞争力的提升进入了瓶颈期。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解决传统优势弱化、新优势积累的难题。             在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月29日联合举办的2014年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4》发布暨中国制造业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黄群慧指出,在经济“新常态”转变过程中,关键是发展好制造业,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助理张其仔建议,中国在未来的制造业发展中,应实施双轨战略,一方面利用后发优势,推进进口替代,另一方面推进前沿技术创新,培育全新产业。唯有推动制造业的平稳转型,才能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转向新常态。             破解四大制约因素    塑造竞争新优势 
            黄群慧介绍,《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4》是产业蓝皮书系列的第四本,今年选择的主题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评估了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探讨了中国十大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和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剖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先进制造业国家的制造业的发展变化及经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在从增量扩张转向调整存量、优化存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黄群慧说,“蓝皮书对我们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塑造我国的产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其仔指出,中国迈向经济“新常态”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塑造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蓝皮书对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做出了判断:与服务业的竞争力相比,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强势地位,是推动中国出口市场份额持续上升的主体力量。在制造业中,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但比较优势在不断弱化,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艰难的结构调整“阵痛期”。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亟待解决。蓝皮书分析了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四大因素。一是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比较弱,但与主要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与“金砖”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中国的物流成本这几年虽然呈现了下降趋势,但跟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高。三是我国知识生产领域的竞争力在全球相对比较弱,过去30多年来,我们的知识生产领域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论文发布数量位于全球第二,但是相对影响力并不匹配。四是与硬实力相比,中国的软实力相对比较弱。这在中国创意产品的出口中得到了深刻反映。我国是创意产品的出口大国,但是更能体现一国软实力的电影、图书报刊等领域的竞争力都比较弱,在六大类创意服务出口中除了广告、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服务之外,其他创意服务与美、英、德等国家存在极大的差距,甚至比不过印度。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王燕梅认为,尽管机械工业已经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竞争性行业,但机械行业面临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还存在较多问题,使市场倒逼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导致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能力和动力。             “机械工业面临着市场化发育滞后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存在着政府干预对于市场机制的扭曲。产业政策的实施途径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 王燕梅告诉记者。
              中国机械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种种困境,不能一蹴而就。王燕梅认为,中国机械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展望未来十余年,王燕梅认为,中国机械工业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技术进步会向高性能、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推进。国际分工地位继续提升,进入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的行列,国际竞争力各项指标稳步提高。产业政策面临转型,朝向更多地激发出企业的内在能力演进。 
            加强顶层设计  实现追赶与跨越         
            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制造业正处于深刻的技术变革中。张其仔表示,中国的制造业要发展,就必须解决传统优势弱势、新优势的积累的难题。因此,要以“双轨”战略塑造我国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             张其仔解读认为,构成双轨战略的一“”,是利用后发优势,推进进口替代,推动出口结构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总体上仍属于追赶型经济。那么,如何追赶?就是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断地实现产业升级。追赶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的策略上,就是推进“进口替代”,生产那些中国还不能生产,需要进口的产品。
              张其仔认为,推进进口替代,对我国来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好处,一是可以解决我们产业升级问题上面临的信息难题,即产业升级到底升到什么地方去。二是进口替代战略可以充分使我们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获取“技术红利”。               所谓技术红利就是指已经被发达国家开发出来的技术,因为应用和再进行开发所需的费用相对比较低,使得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速度快于先行国家。
              构成双轨战略的另一“”是跨越,即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推进前沿技术创新,培育全新产业。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其发展水平会越来越高,离技术前沿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保持追赶的过程中同时要推动技术前沿的研究,培育潜在的新的增长点。
              全球正在发证深刻的技术革命,既发出了中国必须进行前沿技术研究才能最终赶上发达国家的强烈信号,也为中国着手推动前沿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难得一遇的机会。               在这一次新产业革命中,很多国家提出了重点发展方向和推进战略。蓝皮书介绍,美国在推进先进 
              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选择的重点方向包括:在关键国防安全产业领域提高国内制造能力,包括小型的高效能电池制造、先进合成材料制造、金属加工技术、生物制造、可替代能源,开发先进材料,加速先进材料的应用,包括与信息技术相关、清洁能源技术和国防安全领域的先进材料等,投资下一代机器人,协助工人、宇航员等完成关键的难以完成的任务等。德国也提出了工业4.0的战略。           “当然,我国在前沿技术创新上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提出的这些领域和方向,但这些国家提出的前沿领域对于中国选择技术突破方向有重大的借鉴作用。”与会专家强调。
            “与此同时,还要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建立包容性政策框架。”张其仔建议,实施“双轨”战略就是要处理好追赶与跨越关系,前者是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后者则是培育新的潜在比较优势。             张其仔认为,对这两种不同的方向,政策、措施应该有所差异,对于完成追赶任务来说,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相对已经比较明确,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好市场协调失败问题,加强支撑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重大技术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国际公平竞争秩序的建设,通过反垄断,打破跨国公司利用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优势对产业链的控制。
              对于完成跨越的任务而言,除了组织力量跟踪国际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外,重点是鼓励科技人员开展自由探索,把基础研究作为推进前沿技术创新的最关键的环节加以推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大力创造创新创业的环境,降低企业进入和退出门槛,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未来的技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