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健康报道品质的三个途径

13.01.2015  02:06

              健康报道承担着传播医学保健知识和信息,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社会责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众保健意识的增强,大众对健康资讯、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高涨。为适应这一需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媒体都增加了以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报道。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铺天盖地的健康资讯加大了健康传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健康需求,但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有的信息真假难辨,科学性差;二是静态的知识介绍偏多,形式死板单一,报道缺乏亲和力;三是报道内容过“软”,离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较远,引导力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受众阅读疲劳、无所适从,受众被忽悠、被误导的事例不时发生。健康报道如何从量的增加实现到质的提升,是各媒体亟待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河北日报》自2005年创办《健康周刊》以来,把健康报道作为党报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始终坚持把报道的科学性与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从以下三种途径加强和改进健康报道,不断适应读者健康新需求。

  建立专家队伍 确保专业权威

  真实性、科学性是健康报道最根本的要求。信息源是保证传播内容真实、科学的第一关。但随着健康传播的力度加大,媒体对稿件的需求量激增,作者来源也变得复杂,有的是医务工作者,有的是科普爱好者,还有的是自由撰稿人,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内容拼凑、技术错误等问题。不少从事健康报道的编辑记者因不是专业出身,对有些稿件也把握不准。稿件质量不高是各媒体健康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

  《河北日报》从2008年起建立了特邀医学专家库,吸收省、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加入进来,使他们成为保证稿件科学性的重要把关人。有了医学专家库提供的技术支持,编辑记者在采编过程中有不懂的医学问题可随时向专家请教;对于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采访有关专家给予解析。为使专家撰写稿件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服务性,《河北日报》通过召开座谈会等与专家沟通,发布近期稿件要求、报道提示等,并开设《门诊报告》《用药宝典》《营养课堂》《心理诊室》等栏目。为调动专家写作积极性,该报还开展了《关爱肝脏》《关注口腔健康》等有奖征文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专家库已有近百位专家,他们以各自的专业所长,为受众解疑释惑,提供客观、真实、科学、权威的健康知识和最新的健康理念。在此基础上,为延伸受众阅读视野,丰富健康传播内容,该报还开设了《杏林点将台》《医疗一线》栏目,采访其中的知名专家,以现场见闻的形式把受访专家的专业特性、在专业领域的建树、为此付出的艰辛等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如《关节“雕刻师”》《让精神病人回归社会》《麻醉医师,为手术成功保驾护航》等报道,既向社会传播了权威的医学健康知识,也宣传了专家,从而让公众了解更多医学知识。

  搭建活动平台 报道更接地气

  健康报道大都习惯于你写我看,静态的知识灌输较多,至于作者该写些什么内容,读者喜欢看什么内容,双方大都处于“双盲”状态,不同媒体的健康传播内容大都是同一副面孔、同一个腔调,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如何让健康报道从形式到内容为受众喜闻乐见?《河北日报》把策划活动作为改变现状的一个重要抓手,以活动搭建专家与受众交流平台,以活动带来独家新闻,又以新闻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从而使健康报道的内容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这既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也是落实“三贴近”的具体实践。

  该报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健康相伴、党报同行”,“服务百姓·健康行动”等活动,组织各大医院专家走进基层社区,与群众展开面对面交流。比如2012年重阳节,我们联合省老年病医院、省老年医学会的专家来到社区开展健康服务,“该不该吃保健品”“高血压药能停吗”等老年人在养生保健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现场得到专家的解答。活动结束后,《河北日报》做了《重阳节,专家来到咱家门口》的专题报道。来自现场的报道鲜活生动,反映了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少读者认为有价值而阅读并收藏。该报还通过全国爱牙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要卫生纪念日联合医院开展义诊、讲座活动,这些现场采写的报道都是群众想知道、想看的内容,有针对性、有特色,不是记者关在屋里想象出来的,也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所以每次活动报道都受到读者的欢迎。

  关注时代发展 触及健康热点

  有些人认为,健康报道知识性、服务性较强,报道内容上无非是唱好“四季歌”,即春夏秋冬常见病防治知识。在这种习惯性思维下,健康报道给人“软”的感觉,缺乏深度和引导力,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河北日报》时刻牢记党报的社会责任,把健康报道作为党报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关注时代发展和健康领域的热点,及时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推动问题的解决,在提升健康报道引导力上下功夫。

  农民健康是该报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现在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卫生保健知识普遍缺乏,防病治病意识薄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为此,《河北日报》2007年推出系列报道《走进农家话健康》,记者走村串户,与农民拉家常,了解到高血压、脑中风、糖尿病等已成为农村常见病、高发病,采写了反映心脑血管病之害的《“隐形杀手”危害农民健康》《农妇喝药自杀折射农民心理健康误区》等系列报道。生动的现场报道与权威医学专家的分析相结合,每篇报道都配发了短评,讲故事似的叙事方式,通俗易懂的专家解读,精短到位的评论,使这组报道受到多方关注。许多读者来信来电,称赞报道贴近农民、贴近基层,很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体现了党报为农民健康鼓与呼的民生情结。

  同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养生乱象,《河北日报》不跟风、不迎合,而是做负责任的媒体,及时给予科学引导。比如近年来,虫草、燕窝等高档滋补品和保健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然而,它们对人的健康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食用时是否人人皆宜?对此,该报刊发了《揭开高档滋补保健品的面纱》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走访药店、专卖店以及采访相关专家,帮助读者了解真相,厘清误区,引导读者理性对待,科学选用。同时还开设了《解惑·回答生活中的为什么》《科学认识中医中药》等栏目,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重在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彰显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效提升了健康报道的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