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中的检察人生 ——记全市检察机关优秀青年干警、市检察院研究室检察官尹伟君

07.08.2015  17:18
      走进尹伟君的办公室,桌上堆着、椅子上放着、窗台前的地上散着,满满当当的都是书。而他,坐在文山字海之中,咬着一杆笔,屏气凝神,眉头微皱,继续与文山字海搏斗。“我们写公文的,每个字都要推敲再推敲。

公文写作工作,由于其重、苦、杂、难的特点,被戏称为“上烙铁”,不少年轻人都在枯燥艰苦的文秘工作中铩羽而归。而研究室的尹伟君却凭借自己耐心、严谨、细致的特点突出重围,从一个半路出家的“半吊子选手”成功转型为市检察院数得上号的“笔杆子”。他成功的秘诀,却只有短短两个字:推敲。

谈起撰写公文的经历,尹伟君对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记忆犹新:“原来我是写调研的,‘半路出家’来搞公文,记得第一次就是给领导写稿,刚提笔的时候真有点战战兢兢。”开篇的文字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总担心写得不好,达不到要求,找不到合适的感觉,最终他选择了一个“笨方法”:借鉴加模仿,为此他看遍了手头所能找到的所有讲话稿,“每天晚上睡觉做梦都是在改稿子”,写好一稿推倒重来,然后推倒再重来,“当时每天光倒废纸就要倒好几次”。力求自己写的每一个字都能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方才上了“路子”。 

“‘责’字为先”是尹伟君一直秉持的格言。将自己肩负的使命放在第一位,对自己写的每一个字负责,不惜为了推敲一两个字而辗转反侧,将严谨、踏实的作风贯彻始终。几年中,他几乎看遍了《检察日报》、《人民日报》上刊载的每一篇文章,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文件夹专门存放自己觉得有借鉴意义的,方便随时查阅,他将这个资料库戏称为自己的“存粮”。

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有的人觉得他是钻牛角尖,是认死理。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却懂得,公文类的写作与学术类文章的要求不同,后者一定意义上需要有“想象力”,而前者则非常严肃、严谨,容不得半点‘想象力’,同时还要有更高的站位。“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这其实是一种责任心,更是一种担当。

公文写作要严谨再严谨,但并不是说就只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其实写公文有时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只是很多人还不能理解,反正我是在严谨的基础上努力把每篇文章都出新出彩。”有一次为了撰写一个在某个专题研讨班上的讲稿,成稿后大约15000字,光是标题,他就改了5遍:“标题的新颖度也很重要,否则抓不住人。”至于内容的改动次数,他根本就记不清了,最终连正文中“应当···应当···”这样略显生硬的连词都被替换为“提出了一个新要求”这种较为亲切、人性化的。

仔细想想,自己仿佛还是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度过了紧张繁忙的白天后,晚上常常还要接着上‘晚自习’。” 玩笑般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却是文秘工作不为人知的辛苦与坚持——自从开始接手公文写作,晚饭后再赶到办公室加班学习、写材料便成了他的常事。就在接受采访之前,尹伟君刚刚结束3个小时的伏案工作,他说自己准备下班锻炼一下就直接回家,“难得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他揉着略显僵直的脖子轻松地说。然而一个紧急任务的突然下达打破了他的计划,“看来今天的‘逃晚自习计划’遭遇重挫”,他自嘲式地嘿嘿一笑,站起身来向门外走去,脚步因疲惫而略显滞涩,但是却依然沉稳坚定。今晚检察院大楼内,又将多出一个伏案沉思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