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生态葬,还需寻求文化认同

25.02.2016  11:37

  昨日,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党员干部要带头参与节地生态安葬,带头推行丧事简办,带头文明低碳祭扫。

  民政部门表示,“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是一个很新鲜的提法。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已有城市试点,上海一家墓园前几年就曾推出叠加式的家族墓穴,墓位的最下一层是祖父母辈,中层是父母辈,上层留给子女,最多可容纳八个穴位。

  “这对节约土地确有现实意义,但操作起来有困难,接受起来还需要时间。”国内最大的壁葬群墓园、南京雨花功德园负责人阮峰分析说,这种方式时间跨度太大,前后可能间隔几十年,牵涉到几代人。如今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变化大,祖孙三代同葬于一地的操作性不太强。但是节地生态葬肯定是大方向,未来城市不会再有多少新的土地让出来做墓地,农村耕地也越来越少,资源会倒逼出生态葬意识。

  2008年,雨花功德园在国内率先推出雨花石葬、壁葬、花坛葬等生态葬。从刚开始无人问津,到如今广为百姓接受,前后用了8年时间。“要用公园式环境和人文服务,改变生态葬‘叫好不叫座’的现状。”阮峰介绍,他们推出的知青文化墙成为南京首个为20万下放知青打造的“记忆长廊”,整个墓园围墙全部改造成壁葬墙,相当于100亩地的容量。生态葬让这个墓园至少还能再维持20年。今年他们还新推出“筒状”式壁葬法,40平方米=1亩地,一个墓穴仅需几千元。和动辄几十万元的传统墓位相比,价格杠杆也会倒逼生态葬的认可度。“资源应该由市场配置调节,在台湾,一个传统墓地可能要卖到上百万元人民币,因此绝大多数人选择壁葬等节地葬。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2014年10月,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带头火葬和生态葬。并明确了生态葬的目标,到2020年,全省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乡镇公益性骨灰立体安放设施实现全覆盖。对自愿选择生态节地葬法的,给予一次性经济奖励。事实上,2014年起,南京市民政部门就开始实行生态葬奖励政策,针对生态葬式家庭,每户给予1000元奖励,并免除所有安葬费,赠送价值千元的可降解骨灰盒。

  “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国情省情如此,慢慢来。文化认同,才能让生态葬水到渠成。”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价格倒逼、环境倒逼,最后可能还得靠理念、文化的潜移默化。以南通为例,村民对骨灰寄存从排斥、认可到现在已成为习惯。骨灰寄存堂覆盖城乡,1318个村建了近1000座骨灰堂。海门市悦来镇习正村新建的跨村骨灰堂,免费供村民存放,一个村就节约耕地4.6亩。愿意将家族墓迁进骨灰堂的,当地政府还给予奖励。南通新审批的墓地“生态故园”也是以寄存、树葬、草坪葬为主,规划可使用100年。

  南通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南通是全省首家实施惠民殡葬的地区,财政每年拨款3000万,对不享受丧葬补助政策的居民给予800元/人的基本殡葬服务补贴,对采取生态葬和骨灰寄存的分别给予1000元和100元/年的奖励。全省都在推广南通等地的做法,惠民殡葬已全覆盖,各级财政年补贴惠民殡葬费7-8亿元,减轻了群众治丧支出的经济压力。

  目前,我省已有常熟、扬中等地100%实现骨灰堂寄存,公墓全部关闭,张家港、太仓等地也基本实现了全免费骨灰寄存。常州龙城古园文化陵园即将投入使用,规划建设生态葬容量1.5-2万个穴位,以生态自然的手法打造幽静祥和的园林系统。这也是全省第一座100%纯生态葬陵园。

  近几年,节地葬生态葬的意义日益凸显。江苏是最早开展壁葬等节地葬式的省份,目前7900多处公墓建有800多万个壁葬位,已节约土地6000亩,这对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江苏来说,非常珍贵。不过,苏南苏中苏北城乡经济、风俗等差异很大,需要逐步引导。

  “民政部等9部门此次是首次联合发文,倡导性地推进生态葬,不是强制性的。”这位负责人认为,该意见和我省正在推行的生态葬意见基本一致。生态葬被称为殡葬改革的二次革命,但从“入土为安”到完全生态葬,不可能一蹴而就。过渡要几年还是几十年,很难说,但这是改革方向。

  “只有文化认同,才能产品认同。打造具有生命礼仪的殡葬产品,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寸土寸金的地方,都是这样做的”。阮峰表示,生命礼仪的创意和氛围更关键。功德园如今每年售出1000多个墓穴,壁葬、生态葬已占三分之二,就是最好的说明。

  本报记者唐 悦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