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监管创新制度 货物过卡实现“快闪”

02.02.2015  21:03

  中国江苏网2月2日讯(记者 王逸男 通讯员 董彦 陈银健)回望2014年精彩纷呈的海关业务改革,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监管创新制度无疑是众多举措中的一大看点。海关总署以长江经济带的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起点,分“三步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14项监管创新制度。江苏作为处于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和拥有全国最多特殊监管区域数量的省份,南京海关当仁不让地冲在了复制推广工作的第一线,从苏南到苏北,以最快的速度播下改革的火种,让自贸区创新制度在广袤的江苏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复制推广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是照抄照搬,必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真正接了地气,才能激发出改革红利,发挥最大的效用。”南京海关党组书记、关长薛金楼如是说。

  自去年8月18日复制推广工作启动以来,南京海关按照总署的方案部署稳步落实,在关区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需求征集和调研工作,按照“成熟一项、复制一项”的原则,确定了关区对14项创新监管制度的近、中、远期复制推广计划。目前,已有智能化卡口验放,批次进出、集中申报,集中汇总纳税,境内外维修,简化报关单随附单证,统一备案清单,区内自行运输,先进区、后报关等8项制度启动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货物过卡实现“快闪”

  “自贸区自贸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之前的人工验放一辆货车最快也要3分钟,而现在只要十几秒,大大提高了物流速度,这样的创新就是好!”这是张家港经典国际货运公司一位普通集卡车司机发自肺腑的夸赞。谈到复制推广的自贸区“智能化”卡口制度,来来往往的集卡车司机也无不竖起大拇指。根据海关总署的统一部署,南京海关结合前期卡口的建设经验,积极推广落实自贸区“智能化”卡口验放制度,先后通过建成电子车牌、IC卡等自动识别系统,将采集的数据与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对碰,运用智能卡口验放系统对进出卡口的车辆进行智能验放,减少了人工干预。目前关区全部特殊监管区域、空运及海运卡口已全部实现了智能化验放,其中特殊监管区和空运卡口自动验放率已达到95%以上,车辆通过卡口的平均时间仅为10秒钟,有效的提高了货物的流通速度。

   特殊区域试水“先放行后报关”

  “海关的通关新模式对我们企业特别方便,以前每票货物都要申报,现在我只要定期来集中申报一次就行了。”近日,昆山仁宝公司关务经理支春华走进了南京海关隶属昆山海关报关厅,为公司半个月出口的共计240万台笔记本集中申报。

  针对商品单一、大批量进出的高资信企业推行“批次进出、集中申报”通关模式,是南京海关针对特殊区域内企业推出的复制自贸区创新监管制度之一,不仅减少了企业的报关次数和费用,而且满足了企业货物快速进出、及时供应下游企业的需求,受到了企业欢迎。“通过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的通关模式,我们每批货物都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下游客户那里,业务的运转效率明显提高了,估算下来海关的通关便利服务一年就帮我们节省了超千万的物流成本。”支春华介绍说。

   流程“瘦身”助企业提速增效

  集中汇总征税是自贸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是在企业提供有效担保前提下,先行提取货物,而后在规定的纳税周期内向海关办理集中缴付税款手续。“此项政策深受企业欢迎,企业参与试点的热情很高。”南京关区第一个开展集中汇总征税试点的隶属南通海关方柏坚关长介绍说,“我们辖区有2家企业参加了试点,占关区参与试点企业的一半。”

  参与试点的佳吉粮油(南通)有限公司的财务部门算了一笔帐,汇总征税每月集中缴纳一次税款,缴税频率大为降低。以银行担保3000万为例,融资成本约每天4900多元,保函成本约每天100多元,实行集中汇总征后,平均每月可节约成本约7万元,一年即可节约80多万。而且办理通关手续时,凭税款担保即可先行提取货物,无需在货物进口当时逐票缴税后再办理放行手续,缩短了货物在港时间,进口货物从申报到实物放行时间也由传统的2小时左右缩短至10分钟,采取汇总征税模式申报进口可实现当日申报当日放行。

  截至去年12月底,南京海关已为首批4家试点企业办结342票货物集中汇总征税通关手续,涉及税款1.05亿元,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100余万元。

   “返区维修”抢占国内先机

  允许符合条件的综保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境内外维修业务,推动加工制造向研发及检测、维修等生产链高附加值的前后两端延伸,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自贸区制度的又一项制度创新。

  “有了自贸区的‘境内外维修’政策,公司可以开展‘两头在外’的维修检测业务,NETAPP(美国网域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商为此将一条生产线从上海转移到我们这里,直接为公司带来约2亿美元的业务增长。”捷普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的关务经理方剑峰兴奋地说。

  昆山柏泰电子公司关务经理许胜雄同样深有感触,“将销售至国内的货物运回综保区内进行维修,一直列在我们公司发展规划当中,提了好几年,就是苦于没有政策。自从南京海关复制推广这一制度以后,我们成了综保区第一家尝鲜的企业,目前订单不断,为此我们又新开设一个部门,专门负责这块业务。”

  目前,南京关区已有苏州、无锡、工业园区、昆山的多个特殊监管区域的7家企业开展试点,一旦完全推广和开展后,有望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将有力地支持了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转型升级,直接推动海关特殊区域探索全球维修中心建设。

   简化手续让企业轻装上阵

  “进境口岸:昆山综保,贸易方式:料件进出区……”新年的第一天,跟往常一样,江苏飞力达物流公司的录入员陈丽萍开始了每天的输机工作。不过与往常又有所不同的是,桌上的单证多了近三分之一,陈丽萍却并不担心。“统一备案清单制度实施后,现在的备案清单不用再输入合同协议号、批准文号等内容,每票节约时间1分钟,一天就能多录入30票单子。”新年伊始,简化统一后的进出境备案清单在南京关区特殊监管区域启用,原备案清单中的“征免性质”、“装货港”等申报项目被取消,申报项数简化至30项,而且这次统一也改变了以往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境备案清单不一致的局面。

  与报关单证相关的另一项创新制度,无纸通关随附单证的简化同样受到欢迎。企业无需递交纸质报关单证,随附单证从8项简化为1项,80%的低风险货物实现自动比对、快速放行。“我们每天的平均单量有700多票,每票报关单大致可以节约1分钟时间,一天总共可以节约近12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可以为公司节约2-3个职员人力。”苏州工业园区报关有限公司报关员张丽娟说。

  同样得到简化的还有区区之间的货物流转手续。“自贸区的区内自行运输政策,让特殊区域间货物流转办理转关手续成为历史,还取消了必须使用具有海关监管资质车辆的限制,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还大幅提高了通关效率,给我们公司省了一大笔钱,制度创新带来的实效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是真真正正的在践行群众路线!”京瓷显示器(张家港)有限公司关务部的曹课长介绍道。

  目前,南京海关已作为全国首个直属海关通过海关总署对特殊区域间保税货物流转管理系统区域端的验收,在系统的支持下,不仅实现了省内特殊区域之间货物的自行运输和自由流转,办理“区内自行运输”业务107批次,流转货物金额达3000万美元,还顺利开展了与上海、重庆、郑州等海关跨关区货物结转自行运输试点。

  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创新没有休止符。广受关注的“先进区、后报关”制度已于去年年底由SK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在无锡首试成功,帮助企业将原有的2天通关时间大幅压缩为3个小时,即将在江苏省内全面推广。而工单式核销、仓储企业联网监管、保税展示交易等3项中期推广制度随着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已进入试点准备阶段。期货保税交割、融资租赁、内销选择性征税等更多自贸区的创新制度也将伴随着条件的成熟在江苏大地上扎根,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