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政府服务,社会组织快成长

13.05.2016  17:34

  新华观察

  5月12日,南京市级公益创投项目举行了二次竞标。在此前进行的第一次竞标中,近三分之一项目流标。民政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两年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采取“申报制”,今年首次使用竞标采购制,规则变化,审核更严,不少社会组织尚未适应,凸显从粗放式向标准化发展的迫切性。

  采购方:

  社会组织亟须苦练内功

  昨天上午8点多,离开标还有1小时,竞标中心不少社会组织已早早到场“候考”。

  “迟到1分钟,自动废标!标书未胶装密封,自动废标!吃一堑长一智,今天没有一家迟到的。”江苏大友招标代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招标有基本规则,但第一次竞标时多家组织恰恰就是因为迟到而丧失竞标机会。采购规则改变后,审核更严,社会组织规范化还有很多课要补。比如资格审核,10万元以上项目要求社会组织成立两年以上,综合服务中心还要求有两名专职工作人员。

  今年,南京民政系统市本级拿出800多万元采购金,首次委托第三方代理公司,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代理公司也是通过竞标取得代理权。公益创投涉及65个民政职能项目,其中37个为老、为小、助残、助困等非中心项目,还有28个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

  评审专家、南京心汇心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曲刚说,很多社会组织实力很强,但标书制作不规范,挺吃亏。比如项目规划过于简单,预算不细致,通讯补贴等费用没有量化,还有前期未做细致的服务人群和需求调查。“今天太阳花残疾人互助乐园竞标两个项目,一个中了,一个没中,区别就在这里。

  第一次竞标中,大多数流标项目位于郊区,而鼓楼一个项目有10多家“争抢”。评审专家关红峰认为,如此冷热不均,一是因为郊区的本土组织实力不够,二是主城区组织觉得郊区项目远、资金少而不愿接。二次竞标中,六合和高淳的3个项目仍然无人接棒,再度流标。

  “流标是好事。今后,社会组织发展得从求量向求质上发展,从宽松粗放式培育环境向标准化成长过渡。”南京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张国胜直言不讳地说,草根组织接棒,尚显生疏。目前该市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已有3.1万家,注册的有1.1万多家,总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其数量虽然庞大,但普遍缺乏竞标经验、专业素养、项目运作、资金筹集等能力。

  委托第三方招标,就是要让政府购买项目更公开透明,让财政的钱真正买到有价值的产品。从长远看,除了政府降低门槛、加大扶植培育力度,社会组织自身还要尽快练好内功。像街道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有11类服务诉求,一些社会组织专业性弱,专家答疑时漏洞太多而纷纷败下阵来。

  承接方:

  期盼政府购买有延续性

  一次中标3个街道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南京市益民社会服务中心可谓实力不俗。该机构负责人坦陈,除了自身有一定实力,还与郊区项目竞争对手少有关,3个项目分别位于江宁谷里街道、六合陈桥街道、浦口沿江街道。

  “很多社会组织没有承接郊区项目的能力和动力——一个项目20万元,至少需要两名社工驻点服务,每天从市区来回地铁转公交,光路费20多元,加上人员工资、五险一金,机构就怕入不敷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有固定社工22人,去年承接政府项目200万元,收支勉强平衡。

  “政府的购买清单还缺乏延续性。”一家专业社工机构负责人说,他们去年承接了雨花台区社区综合服务,虽然远,但也坚持了下来,还取得很好的居民口碑、赢得创建荣誉,但今年被告知项目没有了。“社会服务不是建筑工程,做完就了结了。和人打交道,有一定的弹性和延续性,因此采购清单也应该考虑这个因素,公开论证。我们为争取项目聘请了专职社工,采购资金一断,工资就发不出来了。公益项目属于非盈利,不能向居民收费,不得牟利,而且自身募款筹款、造血功能还太弱。

  还有一家机构负责人说,《慈善法》已经出台,希望对公益组织有税收扶持政策和配套细则出台。

  专家:

  政策制度仍需逐步完善

  为何规则一变、审核从严,采购项目就流标?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分析,政府采购公益服务,首先面临的是社会组织的承接能力问题,即政府的采购需求你有没有能力接手。很多机构想接,但人员素质、服务水平、方案设计都跟不上,不能满足采购方的需要。为体现公平公正,民政部门首次将采购交给第三方,资质审核需要提供规范的资金管理和财务报告,还有资质年限等,各方面都加高了门槛。

  “规范化需要一个过程,而社会组织进入服务第一线,还只一两年的工夫,可喜的是,大家在‘阵痛’中都有所成长。”吴亦明认为,从社会组织自身发展来看,有一个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过程。其间政府扶持不能断,顶层设计、采购流程和监督管理仍需逐步完善。

  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省本级社区公益项目创投资金将达到2000万元,全省各级对社会组织服务的购买投入逐年加大。省级民政部门也将制定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带动各地落实购买政策。

  本报记者 唐悦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