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鲜为人知的“古”靖江

08.02.2019  21:06

这几个隐匿古迹 只有1%的旅行家知道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里人文古迹的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每每春节计划出游,抓破脑袋只想到那些注定人山人海的“网红”古景点,而在靖江,似乎也仅在魁星阁、四眼井、孤山寺、岳庙、刘国君故居、人民公园可以游览古韵之美。

其实不然,靖江的吸引力绝不止于此,在马洲6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匿在街巷和乡间表象下的部分同样迷人,不少隐匿之处有着隔世般的美妙!

今年春节归乡,大家就随着这篇私密“指南”,甩开拥挤的人群,寻访一下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靖江古迹旅行地,去看看你所不知的小城“私藏”,开拓另一方古朴眼界。

 

青莲阁 · 于最喧嚣中深藏幽静

青莲阁,在东门外,明万历间盛恩建,甃石为池,植莲数千,构阁于池北。夏日纳凉其上,不知有暑。”距今四百余年的明代建筑青莲阁,遗址尚存于现今城中小学对面、东兴街西侧曾经最繁华的旧城区域。

从市场监管局靖城分局东侧的小路进入,沿着幽曲小径绕行弄堂深处。遗址位于一片被四周居民住宅楼包围的小院一隅,尽管残旧阴湿,却有着最质朴的宁静与安逸。青莲阁3间房屋和东南侧的围墙均为明代建筑物,房屋破旧,无门,无人居住,屋顶瓦面和墙体有近代加固的痕迹,东南侧围墙残败,围墙上能清晰地看到明代建筑的墙体花纹。如今,房屋南侧的荷花池已变成水泥地面,部分地面建起了居民住宅。

靖城东门,古称观海门,群居盛氏家族。约于明万历中后期,“大善人”盛恩先在屋后隙地构建荷花池。池为南北方向的长方形,周边用青灰色条石和黑色方砖砌成。池建成,栽荷花。后在荷花池北岸建了3间五架梁瓦房,两边木窗,中间对合花格木门。门前有水榭,横跨池上,人字顶单檐盖瓦,东、西、南三面有木栅栏,与岸上中间房屋相连接。荷花池南北地下有涵洞,与周边河道相通。流水不腐,池水清澈,荷花茂盛。

这座青莲阁在几百年间,除了发挥着赏景休闲的作用,还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了教书育人之地。抗战时期,靖江苏北中学曾搬到了青莲阁,设有高中、初中,名为诚言学塾。

 

黄氏商行 · 千年古镇河港码头的古商行

古时,季市镇老街北际的港河有现今的双倍宽,位于港河北、石桥东的港河码头繁盛一时。黄氏贸易商行就是码头边的集贸地,延续了一个多世纪,至今犹存。

黄氏商行为三间两进,店面为第一进沿靠港边的五架梁结构三间屋,木质架构奇妙地往外延伸出附属的廊檐,廊檐外侧由多根杉木柱子支撑。除了杉木柱底部用水泥墩加固外,整个商铺的木结构及屋体青砖黛瓦都是百年前的原物。屋内仍有年近九旬的黄家老者守护,因为古屋的青砖墙是用糯米汁和灰泥混合物做黏合,老人定期会涂刷白墙漆以保护脆弱的墙体远离风雨侵蚀。曾经的榻子门也被老人拆下,悉心保管在古屋后的生活住房里。

该古建始建于清末,季市富商孙光祖在港河北岸石桥东的水路关要,建设了一排七间、前后两进、设有独特廊檐的商用住宅两用房,住宅后附有农田。后黄氏商行扩大经营,购下此宅头三间,向盐粮业、船运票务、生猪商代销等发展综合经营。古屋内保留着过去的升、斗等计量器具,竹制器具内外标注着送公所校检的“”合格标记及“一斗”“庚寅”等各类刻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这排清代古建近乎打造了季市港河北岸的小集市。

 

旧志五桥 · 江滨小村的石桥仿在世外

沿江路江阴园区办事处路段内,吉祥寺西边不远处有条南北向的头圩港,从沿江路南拐沿港而行,经过窄窄的林荫小道,可到达恒义村9队与五星村的交界处。这里,距江边约一千米,河水清澈,清风徐来,岸边有旧屋、老树、竹林,充满了原生态的僻静与安宁。旧志五桥伫立在此处头圩港上方。

这张清末石桥东西走向,桥面依旧平整,由花岗石板规整地铺成,桥南北横梁上分别刻有“旧志五桥”四个大字。四根高挑的石柱支撑着桥面,石柱上依稀可见两副对联。桥南两柱对联为“有如此桥岁月迭更仍去五 伊谁之力东西相望忽成双”;北侧两柱对联为“一条断港潮流十里便回头 四海为家船挂丰帆初出口”。两副对联由晚清举人杨明浩所作,和石桥一起保存了一百多年,传神着描述着桥和港的特点。

旧志五桥也称黑桥。黑桥之名有几个版本的说法:石桥的前身为刷着黑漆反腐的木桥、造桥者借用妻子小名黑子、造桥包工头黑心地私吞工程款。现今留存的石桥形态,则是清末我市西沙旅沪巨贾袁恒之的贡献。袁恒之发迹后不忘乡里,多次出资为村落修桥造路。在西沙头圩港和二圩港之间,他新建了五座桥梁,其中黑桥保存较好,取正名为“旧志五桥”。

 

富泉井 · 清进士家的古井重见天日

2018年,马桥镇徐周村一口历史悠久的古井,乘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东风,被挖掘出土。古井位于徐周村村委会北侧的谢家埭,距严家港东岸约百米,这片区域正处于文化古街的地基建设中。井口直径约40厘米,井壁用古青砖瓦片围砌而成。井内仍有水,依然不失清澈。井圈为水泥制,上世纪90年代修缮,上沿刻字“富泉井”。碎裂的青皮石井台只剩下原先的一半,散落在井外。

古井身世,与谢家埭的谢家人有关。谢家最早定居此地时,靠着严家港东岸建宅,起先有西宅、东宅两大宅,古井选址在东宅屋后,供整个家族取水。随着世代繁衍生息,谢家人分支出宅,继续向东增建房屋,东西向的谢家埭逐渐形成,开垦良田、积聚人气后,外姓人家也来此聚居,形成了如今西至严家港,东达蔡家港(六圩港)的长埭。

古井,必然联系着名人轶事。清代时,这里谢家的谢鸿诰即将赴考,传出了“公鸡不叫母鸡叫,靖江单中一个谢鸿诰”的佳话。靖江古县志上便有清同治年间进士谢鸿诰的记载。

富泉井旁留下过抗日情报站的历史足迹,情报工作随之布局,负责马桥、八圩、东兴等地区。此外,在当地,这口井还有另外一个神奇的名字“井眼菩萨”,解放前后的一段时期,周边百姓甚至城里人慕名而来取水治眼疾,并摆供品谢神灵。

 

东兴古石桥 · 过桥人身在其中却不知

我市尚存的古石桥非常罕见,现存于东兴镇集镇老街上的一张百年石桥便是其中之一。这张深藏在西沙老街内的古石桥由两座百年石桥拼接而来。

古石桥位于现东兴村正东街旁,生活化的平淡感,弱化了古迹的存在,令古桥不太显眼。桥体横跨在南北流向的古上六圩港上。整桥的麻石结构,古朴的桥首、栏柱石雕,立刻将人带入停留百年的时空。石桥由多根石墩支撑,桥面长约20米,分4段构成,每段由8块麻石条纵向铺设,有少许水泥修补痕迹。桥面两旁为低矮的麻石栏板栏杆,每侧栏板上均等距间隔着4根栏柱,栏柱为莲花宝座形,古韵十足。桥栏柱顶上8只石狮在破四旧中被毁。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六圩港裁弯取直入江,北边另一座风格相近、规模相当的古桥被迫拆离,其后搬至此处。此前的石桥只有4块条石宽,诞生于晚清,为正东圩集市化发展中的重要桥梁。靖江县志中记载的晚清桥梁正东桥、东兴桥、东八字桥等,可能都是这张古石桥的称谓。古石桥在东兴集镇过去百年的繁荣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正东圩在民国时期发展成西沙乡村建设最好的地方。

百余年来,古石桥偶现破损、石板断裂,但在老街居民的保护、加固下,石桥通行功能完备,依旧每天与行人、车辆不离不弃,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