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因生病掉队搁浅 野生"少年"中华鲟遗憾未能救活

12.08.2016  20:35
 

  专家对中华鲟进行救助。

  从白垩纪开始繁衍生息,被称为“鱼类活化石”的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昨天早上6点多,一条长约1.65米的中华鲟搁浅在南京鼓楼区三汊河红云桥下的江滩边,被散步的市民发现后,与南京市渔政处联系处理放生,因该条中华鲟存在疑似消化道疾病,放生半途中止。随后,多个部门的专家联合参与救助,但遗憾的是,昨天上午11点多,这条难得一见的野生中华鲟仍离开了这个世界。

  南京渔民

  “不要动,搁浅‘大鱼’可能是中华鲟

  南京市民张先生是一位资深渔民。虽然他已不再以打鱼为生了,但每天早上到江边散步成了他多年的习惯。昨天早上6点多,张先生照例来到位于三汊河边的长江边散步,意外在江边红云桥下发现了一条大鱼。

  “这条大鱼搁浅在红云桥靠江边的一个桥墩下。”张先生说,他细看之后断定,这是一条中华鲟,传说中的“鱼类活化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此,他叮嘱旁边的市民不要动,他跑到距离发现中华鲟约200米外的渔政执法处,找值班的工作人员前来处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初以为中华鲟只是搁浅了,决定将其带至长江深水区放生,让它脱困就行。然而,当工作人员带着这条中华鲟到长江中心将其放生时,发现中华鲟游动乏力,漂了几下后,向上翻白肚,根本无法游走。此时,渔政工作人员意识到了中华鲟可能出了问题,赶紧将其带回岸上,并取了大水箱灌满水,将中华鲟放了进去。

  专家诊断

  “患有消化道疾病,遗憾没留住它

  经现场测量,这条中华鲟长1.65米,胸围粗40厘米,重30公斤,生长了6至8年。“一般来说,20岁的中华鲟才算成年,而这条中华鲟只能算是少年。”专家介绍。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中华鲟在水中已经没有活蹦乱跳的生气,虽然尚能游动,但已明显很疲惫。南京渔政处汤处长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了现场。经现场鉴定,这条鲟鱼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高度一致。“你看,这条鲟鱼的尾鳍缺了一角,相当于半残疾。”南京市渔政处汤处长告诉记者,经检查,这条鲟鱼只有腹部有轻微的擦伤,可能是在江边搁浅时,被乱石划了几下,但对其生命尚不构成威胁。

  但更令人担心的是,专家在这条中华鲟的泄殖腔口(动物的消化管、输尿管和生殖管最末端汇合处的空腔,有排粪、尿和生殖等功能)处发现,不断有黄色液体流出,这是不好的征兆,说明该中华鲟的消化道有问题。随后,专家给中华鲟注射了抗生素,还喂食了维生素等,但遗憾的是,从中华鲟的反应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昨天,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光教授也赶到现场察看。汤处长告诉记者,他们还联系了宜昌的长江水生所、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将中华鲟的相关情况及现场的照片发给对方观看,与现场专家一起“会诊”。但遗憾的是,上午11点多,这条中华鲟仍最终死亡。“目前,初步判断它可能因消化道疾病引发的器官衰竭死亡,比如消化不良或出现炎症,从而出现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其生命。

  杨光教授告诉记者,从外表体征来看,这条鲟鱼与中华鲟是高度一致的。不过仅凭从肉眼来看,纯种的中华鲟、杂交中华鲟等鲟鱼,即使是专家,也很难从外观上来断定。他们下一步将结合分子的方式,作进一步的鉴定。

  链接>>

  这条鲟鱼疑因身体原因掉队

  专家告诉记者,中华鲟属于洄游性鱼类,一般是成年的中华鲟在下半年游至上游宜昌葛洲坝附近产卵,第二年的上半年回游至海中。这个季节在南京长江段发现中华鲟并不多见,可能是它身体有病症、掉队才致如此。”

  随后,这条中华鲟的遗体被南师大杨光教授的学生运回学校。“我们将对其解剖,以作进一步的研究,找出死因,以后可能会制成标本。”杨光教授告诉记者。

  据介绍,从白垩纪繁衍至今的中华鲟被称为“鱼类活化石”。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长江上游兴建水利工程,中华鲟的回流通道变短,繁殖空间遭到压缩。好在中华鲟及时适应了环境,在葛洲坝下游形成了新的产卵地区,但保护中华鲟依然任重而道远。(武家敏  梅建明 文/摄)

来源:  扬子晚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