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女子换肝后再得乳腺癌 仍乐观生活16年

16.01.2015  11:32

  新华报业网讯 “16年前,医生告诉我只有1个月的生命了,真没有想到16年后的我,还能好好地站在这里。”昨天,20多位存活10年以上的换肝人回到娘家——南京鼓楼医院,庆祝“十岁生日”。他们用欢笑、眼泪述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对生命的坚守。

   换肝后又得乳腺癌,乐观女子竟活了16年

  1997年由于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肝功能衰竭,将40多岁的扬州人鲍苏平折磨得骨瘦如柴,两年下来辗转很多医院都没有明显效果。最终只有一条路“换肝”。“换肝?肝换了还能正常生活吗?换了之后还能活多久呢?”诸多疑问都呈现在鲍苏平的脑中。

  带着这些疑问,1999年6月26日鲍苏平在鼓楼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手术由鼓楼医院的丁义涛教授主刀。13个小时的手术非常成功。然而手术后19天,正在术后康复的鲍苏平突然出现了阵发性下腹疼痛,发烧39℃ ,经检查,原来是急性阑尾炎发作,为了防止感染,危及生命,又立即做了阑尾切除手术。

  三个月后,鲍苏平康复出院。可是,没想到的是,13年后鲍苏平在一次单位的体检中查出乳腺癌。虽然是早期可以手术治疗,但是作为一位肝移植病人,能否耐受住乳腺癌手术的风险呢?做还是不做?这让扬州当地医院的医生陷入两难。

  “13年前,鼓楼医院给了我第两次生命,这次我仍然放心的将生命交给他们。”到了生死关头,鲍苏平想到了“救命恩人”!最终,鲍苏平再次选择了鼓楼医院,在肝胆外科团队的保驾护航下,完成了乳腺癌切除手术。鲍苏平又一次获得了重生。据了解,鲍女士也是国内活得最长的换肝人之一。

  如今,62岁的鲍苏平已经退休,正享受着多姿多彩、儿孙绕膝的退休生活。人生对于她来说并不一帆风顺,但是在这一次次坎坷磨难和生死搏斗中收获的感恩之心和医患之情却是无价之宝。

   逃脱“家族魔咒”,换肝人两年后当上准爸爸

  “庆生会”一结束,来自江阴的高亚东便风风火火地忙着和医生说再见。“最近生意太忙了,得尽快赶回去……

  今年47岁的高亚东平时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生活方式很健康,但还是没能逃脱“家族的魔咒”。高亚东的母亲、大哥因肝癌相继去世。2011年,二哥又被查出患有肝癌,在陪二哥去医院做检查时,他也在医院申请了体检。几天后拿到的体检报告上,“肝硬化”三个字让这个七尺男儿当场落泪。

  根据医生的建议,他选择了中药保守治疗。而因为此病,妻子在一个月后提出了离婚。上帝关闭一扇门,一定会再打开一扇窗。半年后,他又遇到了现在的妻子,不断为他打气。“保守治疗没有效果,病情进展依然很快。”高亚东说,半年后再次检查发现,他的肝区已有积水。去上海多家大医院求诊,医生给出的答案均是:换肝是唯一存活希望,可在那里迟迟等不到合适的供体,“江苏人口多,供体也许会比上海要好等得多。”2012年4月25日,高亚东住进了鼓楼医院,等待了40多天后,他被推上了肝移植的手术台。

  历经十多个小时的手术,供体肝在高亚东的体内开始工作,“60天后出院回家,按时服药、坚持定期来南京复查,现在感觉身体比患病前要好很多。”高亚东笑嘻嘻地说,现在的每一天都没有将自己当成病人,水产生意已做到全国,两个多月前还当上了准爸爸,“宝宝今年6月就要出生,我也没想到我能这样轻易逆转人生。

   江苏28万人等待肝移植每年手术只有100多例

   -新闻链接

  据了解,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超过30万,而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江苏目前累计有28万肝病病人在等待肝移植,但每年实际进行的手术却只有100多例。在鼓楼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副主任吴亚夫看来,供体短缺,才是症结所在。

  吴亚夫说,肾移植的可以通过透析等上十年八年都有希望的,但是肝病患者不行。因为目前最好的人工肝也只能维持几周,所以很多病人都是在等不到供体的情况下离开人世。

  吴亚夫指出,在医院完成的肝移植病例中,一半以上来自于死囚器官捐献。当2015年1月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之后,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成为了唯一渠道,也许病人等待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今后最主要的器官来源就是公民的捐献。一旦发生意外没有生存的机会如果能够把器官捐献出来,再拯救另一个生命为社会做贡献,这将是个功德无量的事情。”通常情况下,肝移植手术的费用在50万左右,南京将其纳入医保之后,费用不再是患者最为担心的。费用解决了,手术量却并没上得来。现阶段,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率仅为百万分之零点六,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记者戚在兵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