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换乘,岂能卡在最后100米

10.08.2015  10:03
零换乘,岂能卡在最后100米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启用一年,南京站南北广场交通还在靠“摆渡”——零换乘,岂能卡在最后100米

  

  新华报业网讯 中央门长途客运站整体搬到小红山,各种交通出行在南京站无缝换乘,是南京交通枢纽一体化的重大调整。8月8日,小红山客运站启用一年整,然而对主城大多数居民来说,坐公交换乘长途大巴不是方便了,而是更麻烦了:过去坐公交到中央门,过了马路就可以进站买票;如今到了南京站南广场,还要坐摆渡车绕到车站背后的小红山。这,都是没有人行通道贯通火车站造成的。

  8月9日,记者坐33路公交来到南京站南广场,询问小红山客运站怎么走,车站保安手一指:摆渡车。南广场集中了13路、17路、56路这些通往主城各个方向的十几条公交线路,不少乘客手里提着大包小包,下了公交直奔摆渡车,很快车子就塞满了。“不是零换乘吗?这么大的车站,换乘还要摆渡。”乘客嘟哝道。“可以从地铁走啊,但是排队买票+安检,过去也要七八分钟,还要花两块钱;也可以步行从黄家圩绕过去,1.5公里,将近20分钟——所以还是摆渡方便。”摆渡车司机回应道。

  摆渡车司机告诉记者,他们从早晨6点开到晚上9点,10分钟一班流水发车。按一车坐50人算,每天要有四五千人在南北广场间“迁徙”。这真是一幕“奇观”,南京站是主城最大的交通枢纽,南北广场直线距离200米,小红山客运站到地铁一号线出口不到100米,为何不能打通人行通道呢?

  “小红山客运站规划时,的确考虑到人行交通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搁浅了”,市住建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当时备选的地下隧道和上跨天桥,都未得到铁路部门同意,理由是隧道下穿铁路,地下空间施展不开,天桥方案则担心乘客空中抛物。“当时市里上门反复协调,想在地铁盾构施工的同时,‘顺手’把人行通道就做了,就是协调不下来,”这位负责人说,如今要是“重起炉灶”挖隧道,工程花费要2亿元,“扰动”太大,“反正现在有摆渡车摆渡,今后考虑把公交线逐步移到北广场,行人则从周边路网绕行”——言下之意,南北人行通道,无需再建了。

  对此,规划部门并不认可。“所谓交通枢纽,是人行和各种公共交通无障碍、零换乘,然而如今不但人行不通、公交和长客也是分离的,算得上无缝接驳吗?再者,步行交通受阻,还打断了玄武湖、小红山之间的空间联系、旅游通道。乘客下了大巴到玄武湖边欣赏城市风光、远眺山水城林,很不方便、颇费周折,南京站仿佛成了‘孤岛’,心理上的感觉很不爽。”市规划局副局长徐明尧说。

  那么,是不是果如有关部门所言,人行通道无法施工呢?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科技与质监处主任工程师方忠强介绍说,下穿铁路隧道无论是矿山法还是顶管施工,技术上已经成熟,不会影响到铁路安全,南京站东西长100多米,能洞穿1号线、3号线两条地铁,再掏条三五米宽的人行隧道来,应该不难;如果地下空间真紧张,空中连廊也是个选择,如果把连廊封闭起来,就可以消除行人空中抛物的安全隐患,因为乘客站内坐火车,也是从空中连廊进入各站台的。但记者现场探看,上跨天桥方案需要拆迁车站附属用房,这里已经租给了洋快餐等商家。

  “铁路进城,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南京城交院董事长杨涛认为,高铁、城铁便捷了城际交通,提高了城市能级,但如果对内衔接不畅,规划通道不足,很容易造成城市空间分割和发展的剪刀差。像南京的铁北、宁南(被宁芜铁路分割),一条铁路之隔,环境面貌、发展水平相差很大。鉴于此,南京花大力气打造小红山客运枢纽,拆除城中村,甚至削掉红山一角,腾出空间建设场站立交,整治拓宽了黄家圩、红山南路等周边道路。如此“排除万难”,不只为了完善客运枢纽功能,还要让它辐射带动10平方公里的铁北地区。可如今人行交通受阻、公交衔接不畅,总让人感觉句号没有画好:南京站还是一道屏障,横在主城和铁北之间。

  省交通规划院总工韩大章认为,交通一体化建设涉及铁路、地铁、公路、公交、人行等各种交通方式,城建、规划、交通等多部门,如果“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就难免掉链子。“众人拾柴火焰高——无缝换乘不仅方便了市民,也便于各种交通工具互喂客流,”韩大章说,“南京站背山面水,是国内山水环境最好的火车站之一,多条地铁线在此交汇,城市最好的资源给了它,我们希望它打破行政梗阻,跨部门协作共建,担当城市重托,回应百姓期待。

  本报记者 吕妍 顾巍钟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