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出百万积蓄和住房 “中国好人”宋英走完99年人生路

23.11.2015  10:17
捐出百万积蓄和住房 “中国好人”宋英走完99年人生路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捐出毕生百万积蓄和住房奉献社会

中国好人”宋英走完99年人生路

  

  新华报业网讯 11月20日凌晨4时40分许,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草庙村,被省委书记罗志军称赞为“把毕生无私献给党和人民”的离休老干部、老党员,99岁高龄的“中国好人”宋英安详离世。

   一个老人再次感动无数人

  老人走得平静。但一句“一定要把慈善基金用好用到位”的临终叮嘱,却再次感动了无数人。

  22日,是老人出殡的日子。沿着村里新修的水泥小路“宋英路”,人们争着赶来送别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一排排花圈和挽联,堆满了院子里架起的灵堂。

  宋本然是宋英的堂弟。对于堂姐,他在灵前说了四个字“一生勤俭”。“年轻时去外地工作,条件艰苦,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退休后手头有了积蓄,也不愿享福。布鞋鞋头磨穿了还继续穿,一辈子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虽是同村,村民韩菊芳之前并没有见过宋老。但宋老做慈善的故事却早有耳闻。老人走了,她忍不住也来送最后一程:“村里人都知道老人家特别节俭,钱省下来都做好事儿了,我们很佩服。”陪着老人走过最后时光的侄孙女宋海燕,指着静静躺在灵柩里的姑奶奶说:“老人家的愿望就是多帮助有困难的人,她把一生的积蓄都捐了,家里人都支持。

  51岁的丁洁罗冒雨骑电瓶车从10多公里外的石港镇赶过来,跪在灵前拜了三拜。她感慨地告诉记者,她是替87岁的姨奶奶来表达对老人敬意的。同为抗战老革命的姨奶奶听说宋英走了,还在南通住院的老人实在不能过来,便电话叮嘱她无论如何要来一下,替自己给不相识的老姐姐“拜一拜”。

  “好人善终,老人一路走好!”“敬爱的老人,您走好!致敬!”……在网络上,悼念“中国好人”宋奶奶的帖子层出不穷。

   临终嘱托“把基金用好用到位

  走进通州区金沙镇南山社区一栋老住宅楼,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正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个100来平方米的简陋住房,曾是宋英住了16年的家。去年2月,老人做出最新决定,搬回西亭镇侄子家去养老,腾出来的住房留给政府用作青少年教育基地。

  这是老人的最后“捐献”。“上次把一生积蓄全捐了做慈善基金,这次又把‘家’都捐了做教育基地,这下宋老真的是什么遗产也没了。”通州区老干部局副局长施向东告诉记者,宋英老人与丈夫姜美善早在1945年就参加了革命。解放初期,他们随军南下留在云南边区工作,直到1979年5月离休后,才回到了通州金沙老家安度晚年。2011年丈夫去世前,两人商定将毕生积蓄100万元全部捐赠出来,设立“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用于帮助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学生。

  施向东清楚记得,那是2012年1月8日,“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设立仪式在金沙镇政府举行。“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一切都是党给予的,这些钱要捐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要把所得献给党和人民。”在热烈的掌声中,时年96岁的宋英用颤微的双手捧出厚厚一叠由百元到万元面额不等的存折,目睹此景,在场所有人的眼眶湿润了。

  “老人家说,自己无儿无女,钱放在存折里是‘死钱’,捐出来帮助需要的人就成了‘活钱’。”通州区民政部门一位负责管理“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的干部抹着泪水告诉记者,老人去世时十分安详平静,临终还特意嘱托,希望今后“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能够用好、用到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据介绍,到目前为止,基金已经取出6.5万元,帮助了20名通州籍贫困学生、20名云南籍大学生和15名贫困老党员。

   精神“遗产”荡起善的涟漪

  在当天的悼念人群中,与一般人的“平静”不同,还有一个哭肿了眼睛的人。“我们就像母女一样,老人突然走了,我哭了整整一夜。”照顾宋英十几年的志愿者王玉兰悲伤难抑,不情愿地将前几日探望病情时准备的鲜花换成了追悼用的花圈。

  1998年,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通州玉兰眼镜公司总经理王玉兰走进了宋英的家。17年来,她不仅自己上门嘘寒问暖、送餐添衣,还动员员工一起去打扫卫生、拉拉家常。特别是宋英老伴去世后,王玉兰更是像亲女儿一样,给老人洗脸洗脚,端汤做饭,每天只要有时间,就往宋英家赶。“和她在一起,我也很开心。她是老党员,我是新党员,她对党的忠诚、对别人的善良也感染了我,与其说我在帮助老人,不如说是在追随一种精神。”王玉兰特别透露说,老人走了,留给自己的是一份特殊“遗产”,“两张纸,是老人生前写的两页学习体会,说是要走正道、做好人、行善事。这份精神遗产我要一直珍藏下去。

  宋英老人的事迹广泛传播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宋英原来所住的南山社区专门成立“宋奶奶爱心坊”,村村到,户户访,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党总支书记姜抒峰说,三年来,爱心坊共帮助贫困党员、困难儿童60余人次。

  老人虽然走了,留下的精神“遗产”却荡起善的涟漪。受到宋英老人精神的鼓舞,更多爱心人士行动起来。南通市级机关291名入党积极分子自发捐款,向“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捐赠1万元;通州老干部局的老同志们也自发捐款,向基金会注入5000元;南通一位海外学子回国后,拿出5000元汇入基金。

  本报记者  陈明  付奇

原标题:

编辑: 金勇、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