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 日记记载这里曾尸横遍野(图)

29.11.2014  10:55

前天,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本报小记者手捧公祭读,听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讲述日本侵略军无视国际公法、践踏人类良知的罪恶行径。本报记者 徐琦摄

纪念碑碑文

挹江门附近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我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南京崇善堂、红卍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共收死难者遗骸五千一百多具,埋葬于挹江门东城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园石榴园等地。特立此碑,以志其事,藉慰死者,兼励后人,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龙虎网讯 淅淅沥沥的细雨中,绣球公园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二胡演奏声,一切是那么美好、静谧、祥和。

时光拉回到77年前,这里曾经有一场腥风血雨。11月27日下午,本报记者和4名南京日报小记者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为长眠于此的遇难同胞献上一束白菊花。

军民在挹江门地区被三路日军包抄

从绣球公园北门进入,往前走200米左右,到了岔路后左拐,沿着石阶小径拾级而上,就会发现一座隐匿于绿化带里面,坐落于城墙根下的纪念碑。

一处三四十平方米的平台被四周高大的松柏树所包围,约一米高的方形墓冢式样的纪念碑就矗立中间。碑顶上雕刻着一个环状花圈,花圈中央刻有“1937·12”字样。纪念碑的正面刻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背面为碑文。

挹江门是当年南京的交通要道,是南京城内到下关长江一带的必经之地。”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经盛鸿介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从南京东边中山门以及南边中华门、通济门、光华门侵入,中国军队与之搏斗后不敌,于是开始从中山门和中华门撤退。撤退时必须经过挹江门城门才能到下关,许多南京老百姓看见中国军队往城外退,也跟着一起逃向下关,经过了挹江门。“当时有成千上万人涌过挹江门,有的人就在城墙上用布袋子扎成绳垂下来,逃到长江边。

前面是长江天堑难以越过,后面是残忍凶暴的日本鬼子,大部分日本鬼子是从城内就开始追杀,另外还有两路分别从玄武门与水西门、清凉门城墙外面包抄而来。一大批中国同胞陷入绝境,其中有一部分军人进行抵抗,英勇牺牲。还有很多中国官兵被迫放下武器,成为战俘,与老百姓一起被日军抓捕。“日本军队在侵略南京时,公然无视国际公法,践踏人类良知,对已放下武器的战俘与中国老百姓进行大屠杀。

解放后建绣球公园,在此挖出累累白骨

由于在挹江门被屠杀的人实在太多了,尸体堆积如山,日本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对此有所记载。

当时日本随军诗人西条八十受《读卖新闻》派遣,于1937年12月17日赶到南京,专门采访日军的“南京入城式”。那天,他在下关下船上岸后写道:“我出去一看,见码头对面有一座高高的板墙。墙内中国兵的尸体堆积如山。我心想:‘已渐渐开始啦。’我一直往前跑去,来到宽阔的中山北路。那是白杨树覆盖的林荫道,参加阅兵式的军队不断地行进着。他们首先要穿过阴暗的挹江门。那里,在厚得令人吃惊的铁门背后,堆起了敌人的沙袋,像扬子江岸边装米的草包那样,沙袋集中在一起。从这一带开始,一路上,横躺着很多穿着当地居民衣服的中国兵尸体以及死去的军马。

所谓的‘入城式’,是由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为了彰显自己占领南京而举行的仪式。”经盛鸿说,松井石根想要耀武扬威地骑马进入南京城,为了保证他的安全,日军于12月14日至16日加速了对南京军民的大屠杀。一时间尸横遍野。

举行“入城式”之后,松井石根本人也在日记中提到过这次屠杀。他在1937年12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朝10点出发,视察挹江门附近的下关,此附近仍是狼藉之迹,尸体等仍尽其遗弃,今后必须清理。

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南京崇善堂、红卍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共收死难者遗骸5100多具,埋葬于挹江门东城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园石榴园等地。解放后建绣球公园,在此地挖出累累白骨,才发现了这处丛葬地。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建立纪念碑。(下转A3版)

来源: 南京日报   编辑:孙婧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