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按手机就把事办了”

04.02.2016  11:21

  连云港市连云区院前社区,是1996年为安置墟沟老街拆迁居民而建。社区居民78岁的张克轩老人回忆,当年在水稻田里盖起第一批安置楼,自己算是第一批住进楼房的,楼房旁边有条30多米宽的大河,门口就一条路,两边草有半人多高,小区里也没有物管,居民垃圾到处乱扔,蚊子苍蝇多。“而现在,连我这样的老年人都学会了微信缴水电费。不想出门的话,在家里按按手机就把事情办了。

  张克轩见证了院前社区从城中村到“互联网+”的跨越。去年12月16日,记者来到社区服务中心,大厅里有面“互联网+”社区生活体验中心展示墙,通过居务处理App、社区智慧通、党员365驿站3个载体,社区服务搬上了网,架起沟通街道、社区、企业和居民的“信息高速公路”,这里建成全省首个“互联网+”社区。

  院前社区副书记周红打开“E”平台大数据管理系统,一张三维模型地图投影在大屏幕上,“大数据中心系统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将院前社区10个网格内所有房屋建筑、商业网点、驻区单位、人口信息、人群分类等全部信息数字化系统化,信息更新、查询调取、居务处理直接网络上点击操作,快捷、准确、高效。”她随手点开“人口数据”栏,在“弱势类型”中选择了“常住特困人口”,满足条件的社区居民便全部显示出来,点开其中一人的名字,性别、身份证号、家庭情况一清二楚。“有了这个系统,我们找人方便多了,居民反映问题也更便捷。

  由新旧几个不同住宅小区组成的院前社区,常住11000多人,流动人口1000多人,是连云港东部城区人口最多的社区,至今还有60%以上是开放式的,管理难度很大。对这个社区来说,“互联网+”不是赶时髦,而是为解决老百姓的切实需求。连云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英涛告诉记者:“过去说到社区管理,总是依靠‘小巷总理’,这种方式适合熟人社会,大妈们靠着家长里短、邻里亲情、面子关系,把社区工作担起来,但如今的社区规模大、流动人口多,再加上现代社会流动变快、街坊不常走动,最终还是得靠大数据,跟上今后城区管理的趋势。

  墟沟街道党委书记朱新强告诉记者,辖区里7个社区每个社区都不小,社区成立了党委,但工作人员就六七个。街道从院前社区开始试点,投入50万元开发墟沟智慧通软件。过去居民到社区办事要带各种证件,漏一样就得来回跑;如今只要先上“墟沟智慧通”微信平台略作搜索,就知道要带齐什么材料,再也不怕记漏记错。像张克轩老人通过微信平台交水电气费,在社区里已成寻常事。

  记者关注了“墟沟智慧通”微信公众号,里面包括智慧政务、智慧生活和智慧互动三大板块,覆盖政务动态、民政住房、人口计生、费用代缴、医疗服务、法律服务、微公益、小巷论坛等多个方面。智慧政务采集发布各类政务信息,网络办理社保认证、事务受理等;智慧生活为民代缴水电气费用,医疗就诊网上预约挂号、生活订餐、法律咨询、指尖菜场和代购车票等服务;小巷论坛有专人维护,居民议事、闲言碎语及时互动反馈,倾听一线民声。墟沟街道组宣委员范海波说,现在“墟沟智慧通”已经有两万多人关注,街道还打造了“党员365驿站”和“黄海之家”两个微信公众号,“智慧墟沟”系列微信公众平台还入选了2015年连云港市新媒体应用创新十大品牌提名奖。

  如今的社区管理人员也逐步年轻化、正规化,院前社区7名工作人员,基本是80后、90后。随着社区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对大数据管理模式更为适应,“互联网+”也让“小巷总理”与时俱进。

  本报记者程长春吉凤竹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