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经济信心指数报告:旅游成未来消费热点 一线城市已迈入小康

28.12.2015  23:40

  中国江苏网12月28日讯(记者 罗鹏)尽管受到GDP增速下滑和经济走势低迷的影响,但中国民众对2016年的预期经济信心指数高达65.72,这将极大地刺激未来消费。

  今天上午,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在南京首次面向全国发布重要研究成果《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也即“紫金经济信心指数”。当前,国内民众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为56.68(经济信心指数的数值大于50,即表明调查对象对经济形势趋于有信心,数值越高,信心越大),2016年预期经济信心指数为65.72,这一指数显示,总体上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呈乐观态势,特别对明年的乐观预期普遍好于今年。

  《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是紫金传媒智库数十名专家学者历经数月,对线上线下大数据进行调查研究的年度成果。专家们通过对北京、上海、沈阳、铁岭、郑州、洛阳、成都、宜宾、南京、苏州、徐州、深圳、东莞等13座城市共计5300个城乡居民在国家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个人收入和消费意愿等四个方面的当前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向的评价进行调查分析。

  由此可见,虽然2015年国内经济呈普遍下滑态势,但民众对明年的经济走势向好还是有极强的信心,在个人收入逐步提高的未来,包括旅游、教育、日常开支等消费项目将被强势拉动。

   旅游是除刚需外的消费热点

  关于2016年的计划消费和投资,5300位被访者的首选是日常消费,占比达到41.23%,这是刚性消费需求。第二位是教育,这仍然是大多数有孩子家庭的刚需,占31.51%。第三位是旅游(28.38%),这将是明年中国人除了日常开支和教育外,最大的消费热点。接下来则分别是储蓄(19.23%)、住房(18.43%)、汽车(15.45%)、证券(10.67%)和其它大件耐用品(7.86%)。

  紫金传媒智库秘书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闵学勤教授告诉记者,13个城市的被访者对于明年的消费趋向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北京、上海这两个一线城市与其他十一个城市在消费首选上明显有别。北京、上海这一组城市是唯一将旅游放在明年预计消费第一位的,他们将是明年旅游消费的主力。此外,闵学勤分析道:“教育消费排在了消费计划的第二位,这表明中国民众教育投入及教育投资的愈加重视,而教育的投入成本也在逐年加大,也迫使教育消费成为主流。”

   城市规模决定民众消费趋向,一线城市已经迈入小康社会

  闵学勤透露,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日常消费的比例逐渐缩小。一线城市的日常消费比例仅为36.7%,而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分别为40.6%和46.2%,此处的日常消费包含但不仅为食品消费。相比日常消费,对旅游消费而言,城市规模越大,旅游消费越多。一线城市的旅游消费比例为35.9,并且排在继日常消费之后的第二位,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则分别为31.0%和17.6%。“从这一点来看,一线城市已经迈入小康社会,并有向富裕社会迈入的趋势。”闵学勤说。

  教育支出在不同城市规模间变化不大,一线城市为32.2%,二线城市为31.5%,三线城市为30.8%,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内部比较来看,不论城市规模如何,日常消费都是比例最大的一部分。二线城市的教育、旅游消费基本持平。一线城市的旅游消费多于教育消费,而三线城市刚好相反,教育消费多于旅游消费。

   “白领”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信心最高

  从指数报告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白领”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最高,另一方面社会弱势群体在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的同时,却对2016年即未来的经济预期报以积极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从职业还是从收入来衡量,中等收入群体或所谓“中产阶层”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相对较高。具体说来,白领阶层(包括党政机关干部、军人及经济管理人员)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较高,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的总体经济信心也较高(57.82)。考虑到无论是经济结构转型、供给侧改革,还是全民创业、互联网+,都需要高端劳动力的倾情投入,以及这一群体对财富增长的渴望和对生活方式改善的需求,因此让他们持有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并对未来报以更高的期望是中国经济未来复兴的关键所在。

   当下、未来“悲喜两重天”,多数人看好未来经济

  记者从报告中看到,被调查城市部分地区和部分群体的经济信心指数呈现出“悲喜两重天”的翻转特征,也就是说这些地区和人群尽管对当下的经济形势都评判不高,但他们对2016年即未来的经济预期都明显向好。

  调查结果显示,包括农村、三线城市和中部城市在内的地区与群体都呈现出这种“翻转”特征。比如,农村群体的当前信心指数低于城市群体,但未来的预期指数却高出城市群体(城市当前指数50.72,预期指数64.6;农村当前指数45.68,预期指数65.96);三线城市当前指数低于一、二线城市,但未来指数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当前指数44.9,预期指数65.42;一线城市当前指数49.01,预期指数65.33;二线城市当前指数49.35,预期指数65.33);中部城市当前指数低于东部和西部城市,但未来指数高于东部和西部城市(中部城市当前指数44.88,预期指数67.08;东部城市当前指数48.92,预期指数65.04;西部城市当前指数46.83,预期指数65.09)。

   女性信心高男性一筹,服务业或迎来春天

  报告表示,同男性消费者相比,女性消费者的经济信心略胜一筹,这一方面反映了两性在家庭经济承担方面的差异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压力不同,另一方面或许也与经济结构的转型带来的传统制造业的萧条和服务业的兴起有关。

  尽管男女在经济信心指数上基本持平,但调查显示在不同性别之间还是略微出现了一些分化。女性无论是对当前经济的认知,还是对2016年即未来经济的预期上,信心都略高于男性。男女经济信心方面的差异,一方面与两性在社会角色和家庭担当上的差异有关,生活的压力、各种经济信息的冲击,使得男性比较女性而言对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担忧相对较大。但另一当面,这一差异或许也与经济结构的转型相关。“也就是说,在大规模的制造业遭遇‘严冬’的同时,服务业也许正迎来相对温和的春天。”闵学勤说。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