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政策需避免权力寻租 上名校未必改变一生

21.04.2015  16:34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相继公布了针对农村学子的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各名校针对优秀农村学子推出多项录取优惠政策。但政策是否是能有效落实并保证公平?是否有望打破近年“寒门难出贵子”的论断?“寒门学子”是否上了名校就能改变命运?一起来看看专家们怎么说。  

   解决教育不公平的办法是承认差距并逐步缩小差距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承波等专家认为,教育公平的达成并非一蹴而就。单独招生计划解不解渴是一个问题,政策落实能否到位又是另一个问题。通过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学子的单独招生、定向招生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重点高校的生源格局,但未必对缩小区域间教育差异起到显著影响。对资格认定审核的收紧、对录取流程实行多方广泛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确保招录公正等举措应坚定不移地落实。  

   好政策也要避免权力寻租  “腐败点”多年难被攻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行政力量对专业化招生的过度干预并未缓解高考招生工作的不公平,反而使得“腐败点”多年来难被攻破。保送、加分、比赛等高考政策叠加优越家庭的优势就是一个例证,因此单独招生引发的教育新腐败并不是杞人忧天。  

  就多年以来高招政策呈现的问题来看,再好的政策也难免出现钻空子、权力寻租的情况,很难做到令行禁止。此前有媒体曝出,自多个高校实施针对农村学子的专项招生计划以来,由于对“农村学子”的认定条件把关不严、审核监察不力,部分地区曾出现政策执行走样现象,甚至有基层官员子女读书不去省城去农村,与农村学子争夺农村专项招生政策优惠。  

  不难发现,具体招生计划的资格认定、政策普及、求学观念、监督机制等问题依旧是关系到“寒门能否入名校”的几大关卡。  

   “寒门”学子进入“名校”后  面临更激烈竞争  

  通过“入学绿色通道”进入了高等学校,农村贫困学生还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那些被视为比智商和个人努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情商、人际关系、人文滋养等等,仍然需要更多金钱的投入、培育,后续的竞争力跟不上,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且从此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也不大易。 

   农村学子进名校提升综合素质  积极影响身边同学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表示,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实施三年来,为国家选拔了一批自强不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勤奋上进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事实证明,自强计划招录的农村学子在进入清华后,迅速融入了大学生活,在提升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还以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影响着身边同学。 

   名校出贵子”?短期有影响  但终身发展差异不显著  

  对于“入名校”与“出贵子”间的关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进什么样的学校对一个人的短期发展会产生明显影响,对一个人终身发展水平的功能差异并不显著。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后天习得的影响仅占38%左右,因此并不能断言,农村或贫困区县多出几个名校生是确保其成才、保障教育公平、更大程度贡献社会的充分条件。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