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录残疾人,党政机关不能缺位

23.01.2015  09:15

  制度已经破冰 落地尚须加力

  公务员招录残疾人的大门正在开启:前不久举行的北京公务员考试中,专设5个职位招录残疾人;上海也有9位残疾人通过专场招录。在江苏,去年4月省委组织部、省残联等7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带头预留岗位安置残疾人”。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能顺利走进这扇门的残疾人少而又少,“公考”不避残亟待加力。

  专录通道彰显招考公平

  21日,记者见到了省残联新进公务员赵景文。一大早,赵景文就来到办公室,开始忙碌的一天。“在这里,既没有特殊照顾,更没有歧视,我能胜任我的工作。

  “作为公务员,赵景文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他更勤奋,更珍惜岗位。”作为同事和全程见证赵景文录用过程的省残联人事处处长孙光荣这样评价他。

  去年,省残联拿出一个“残疾人教育就业”岗位专录残疾人。赵景文击败109名竞争该岗位的全国各地的残疾人,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他也是江苏推行“岗位预留”制后,通过公务员考试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幸运儿。

  在此之前,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的赵景文还参加过两次公考,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腿部轻度残疾带来的障碍,另一方面也来自与正常人在同一起点上竞争所处的劣势。“笔试能过,面试必被刷,这几乎成了残疾人公考遭遇的‘默契’。”省残联一位负责人坦言。

  正因如此,专录通道才异常重要,也更显公平。省残联今年还要拿出两个岗位招录,条件比较宽松:肢体三四级残(轻度),本科以上学历,专业不限。

  观念滞后妨碍政策落地

  虽然制度已“破冰”,但执行的障碍却远未消除。孙光荣透露,去年省委组织部、人社等部门就提出要求,各机关事业单位未达到按比例安置残疾人要求的,都要报岗位,专录残疾人。但效果很不理想,最终,除了省残联,没有一家拿出岗位。

  南京市某三甲医院招一名档案管理员,南京大学一位聋人研究生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录用。但该单位出于某种考虑,不愿对外宣传。

  “不想拿出岗位,就算有岗位录用了,也不愿声张。这都说明当前残疾人就业,特别是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难度。不仅有制度上的不完善,还有观念上的滞后。”孙光荣表示,江苏推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已20年,很多企业逐步意识到该担当的社会责任,但党政机关却没有带头落实政策,并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

  改观出现在这两年。上海、北京已有实质性动作,上海今年一下子拿出40多个职位专录残疾人,成为制度性安排。山西规定,确有条件提供岗位而不按规定定向招聘残疾人的,不准其进行招聘工作。浙江由组织、人社部门每年统一下达招聘计划,设立事业单位残疾人岗位,并放宽条件和开考比例。安徽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残疾人,今年所有省级党政机关至少安排1名残疾人,并纳入“评先”标准。

  按照计划,今年我省14家残工委成员单位都要拿出公务员岗位,预留给残疾人报考。2016年底前,省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要成员单位至少安排1名残疾人;2018年底前,省市残联的残疾人干部比例要达15%。省政府残工委已下发提供2015-2017年安排残疾人就业计划的通知。

  教育“短板”还须逐步补上

  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也是国际惯例。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严格的补偿和惩罚制度。但前提是,残疾人自身职业素养要提高。

  据调查,全省共有残疾大学生15229人,每年还有大专以上毕业生400多人,他们的就业率达到69.2%。证明残疾程度轻,学历高更容易就业,也符合机关、事业单位报考条件。但这部分人群只占全省持证残疾人总数的0.45%,残疾人整体受教育程度很低。

  “残疾人要想更好地就业,教育必须跟上。”省残联理事长高晓平介绍,我省已将义务教育政策延伸至残疾孩子的学前到大学全过程。今年的一大亮点是,只要在江苏上大学,不管学生是否江苏籍,学费都免。家庭困难的,还享受教育补贴,已有4000多名残疾人高中和大学生享受补贴。这既是为了保障他们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也能提高今后的就业率。

  “只要残疾人符合录用条件,能胜任工作,那录用残疾人就更符合公共财政的使用原则。”采访中,一位负责人的态度很明确,党政机关安置残疾人,并不能彻底解决广大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却能起到表率作用,示范意义更大。本报记者唐悦

  链接>>>

  全省现有残疾人479.3万,涉及1400万个家庭,其中80多万有劳动能力,40%的就业率远低于健全人。按规定,省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应按不低于本单位上年末从业人员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目前,几十万企事业单位,真正安置残疾人的不足10%,绝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在这一义务上“缺位”。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