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有震撼力 报纸才有威信力

13.01.2015  02:06

              在当前报纸众多、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报纸新闻报道质量,成为许多报社苦苦思索并努力破解的课题。笔者认为,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应着力投入人力物力,推出有震撼力的报道,是一个提高报纸新闻报道质量的有效举措。笔者试以《山西工人报》为例,就这一问题作一阐述。

  加大关乎基层群众生活的报道力度是推出有震撼力报道的有力手段。

  《山西工人报》是经中共山西省委批准,由山西省总工会主办的一张报纸。从创刊时的办报方针“为多方面职工服务,多方面为职工服务”,到21世纪提出“为工会工作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办报宗旨,其实《山西工人报》一以贯之的思路就是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鼓与呼。山西省总工会的历任主要领导都要求《山西工人报》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震撼力的报道,《山西工人报》的历届领导班子也认真贯彻省总工会的要求,在鼓励、撰写、发表有震撼力报道方面下足了功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首要职责,也是作为山西省总工会机关报的《山西工人报》的“重头戏”。这既是工会报纸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也是工会报纸吸引读者眼球、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2009年,《山西工人报》发表的通讯《乡镇工会干部的楷模——曹晓斌》是一篇报道工会干部先进典型的力作。曹晓斌是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总工会主席,为了解决一个暖气片厂拖欠工人工资的问题,他把铺盖从家里搬到该暖气片厂,与工人一起劳动,一起吃饭,每天去企业财务室了解资金周转情况,半个月后,该企业把欠薪全部还清。广大读者特别是基层工会干部阅读了曹晓斌的先进事迹后,被曹晓斌怀着对农民工的深厚感情做好工会工作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所感动,被他干事业就要付出的责任感所震撼。

  时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郭海亮在看了报道后作出批示:“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我们要善于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典型。希望《山西工人报》能及时推出这样有感染力的典型报道,真正起到服务职工、服务大局、服务工会工作的作用。这也是报人肩头的责任。”

  2014年2月,《山西工人报》新的编委会成立,此后不断加大维权报道的力度,确立了“新闻责任、工会声音、职工情怀、维权担当”的办报思想,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设立了《职工维权台》专栏。2014年3月26日,《山西工人报》在一版头条发表通讯《一纸收据挡住40名职工的养老金》,讲述了太原市原柳宾大楼高仁平等40名职工的遭遇。1994年和1996年柳宾大楼先后经历了股份制改造失败和被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拍卖,所剩拍卖款90万余元存放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多年的营业中,柳宾大楼从没有给职工缴纳过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之后,该企业解散。2007年10月,太原市杏花岭区巨轮街道办事处批准成立柳宾大楼清算组,清算组确定共有40名职工符合安置条件,40名职工共需补缴养老保险费91万余元。40名职工要求太原市中院拨回原柳宾大楼所剩拍卖资金,解决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太原市中院答应拨回剩余资金解决职工安置问题,但提出一个要求,职工需提供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款收据,以便市中院下账。可是,因种种原因没有单位提供这一收据。

  《山西工人报》刊发《一纸收据挡住40名职工的养老金》一文后,引起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杏花岭区政府、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的重视,经过协商沟通,有关单位同意用太原市原柳宾大楼的空白发票代替收据,并加盖清算组的章,有关银行同意将已经到期的原柳宾大楼清算组临时账户延期两个月,终于解决了原柳宾大楼40名职工补缴养老保险费的问题。2014年6月11日,《山西工人报》在一版头条刊登了《40名职工的养老金终有着落》的报道。《一纸收据挡住40名职工的养老金》这一维权报道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山西工人报》的舆论监督作用,为职工办了实事、好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8月15日,《山西工人报》发表通讯《快递员权益保障现状透视》,对近年来部分快递员的合法权益往往缺乏保障的问题进行了披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

  刊发见微知著、振聋发聩的评论,也是推出有震撼力报道的一种有效手段。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独具慧眼、针砭时弊、颇有见地的评论,诚如鲁迅先生对杂文作用的评价,可以说是“匕首和投枪”。

  《山西工人报》自创刊以来就十分重视评论的写作和刊发,许多评论作品获得广大读者和新闻界专家的首肯,有多篇佳作获得山西新闻奖和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好作品奖,还有数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1988年,《山西工人报》发表的评论《靠代征人把关?靠设宴者自觉?——写在筵席税开征之前》,针对当年开征的筵席税缺乏可操作性生发议论。这一评论在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讨论的波澜,获得第二届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一等奖和第十届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二等奖。1990年,该报发表的评论《市长:可否改改垃圾车》,针对太原市以前的开放式垃圾车在街上随意抛撒的现象,直接在报纸上和太原市市长对话,得到太原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此评论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山西新闻奖一等奖。2012年,《山西工人报》发表的评论《农民工子女在撤并校中大量辍学现象亟须正视》,对农民工子女辍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评论获得第二十二届山西新闻奖二等奖。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言之有物、见识在先的评论作品完全可以成为有震撼力的新闻作品,为报纸增光添彩。

  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重点问题,加强新闻策划,刊出系列报道,成为推出有震撼力报道的有效手段。

  《山西工人报》在新闻策划方面可以说是别出心裁,往往能引起读者关注。

  2013年12月,在山西省总工会开展的“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拿不到工资找工会”专项行动中,《山西工人报》一是开辟专栏,以《全省各级工会各有行动为农民工讨薪》为题发表文章,介绍了19个单位的做法;二是连续两天在头版刊登山西省、市、县三级工会帮农民工讨薪联系人、联系电话、工作地址等,这在《山西工人报》办报30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三是发表了系列评论,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

  “为打工者讨工钱”行动充分体现了《山西工人报》的特色,也在读者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4年第9期《审读快报》以《大事就要有大手笔,急事就要有快动作——简评〈山西工人报〉为农民工讨薪的报道》为题,对“为打工者讨工钱”行动进行了褒扬。

  2014年11月底,《山西工人报》又一轮“为打工者讨工钱”行动拉开了序幕。11月24日、26日、27日,分别以《以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再推进》《以全力以赴的工作状态再发力》《以法治的思维主动作为再给力》为题,发表系列评论,切中肯綮,掷地有声。12月10日,开辟了专栏,《八农民工讨薪两月急盼工钱》等重磅报道陆续推出,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反响。目前,“为打工者讨工钱”行动已成为《山西工人报》的招牌。

  报纸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那些四平八稳、不痛不痒的“八股文”是不会受到读者欢迎的,只会使报纸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报纸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必须要勇于为人民鼓与呼,针对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刊出重头报道、系列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

  “文似看山不喜平”,对于一张报纸来说,也是如此。在常规报道精雕细刻、让读者获得大量资讯的前提下,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新闻人物时,应着力投入人力物力,采写有震撼力的报道,可以大大提升报纸的威信,使报纸在愈演愈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