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财经媒体报道APEC 掌控报道节奏 将新闻“话题化”

18.11.2014  16:30
  □本期点评人:传媒观察原创平台“刺猬公社”成员 熊少翀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月11日在北京落下帷幕。APEC这样的国际经济会议,原本就是各大财经媒体的重要报道选题,而此次会议在中国举办,国内财经媒体更是铆足了劲儿。作为国内备受瞩目的主流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财新传媒、《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周刊》等专业媒体在此次APEC报道中展示出了他们各自的报道风格。

        《21世纪经济报道》从11月7日~12日,连续发布4个APEC专题报道,分别是“亚太自贸棋局”“亚太互通蓝图”“‘新常态’下的创新命题”和“亚太3.0起航”。很显然,这4个专题紧密围绕此次峰会的三大议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以及峰会主题——“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建立起了一个“分总”结构的大专题,逻辑层次分明。

        这一做法,在国内众多财经媒体的APEC报道中是独特的,它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策划感”。这种“策划”最大的好处就是变被动为主动,能够自己掌控报道节奏,脉络清晰地去探讨某些具体的话题,而非跟着会议的节奏走。

        根据笔者的观察,这也是一些财经媒体的常规做法。它向来擅长将新闻事件“话题化”。具体而言,APEC会议是一个新闻事件,受众对这一事件没有明确的感知,难以产生直接的兴趣;财经媒体的编辑们则通过自己对“事件”的认识,将其进行“话题解剖”,绝不只对“事件”这个“架子”进行报道,而是掏出“架子”里面具有探讨价值的内容进行模块分解,变成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话题。

        从报道角度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擅长从产业经济角度切入,例如在“‘新常态’下的创新命题”专题中,他们分别对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山姆·威尔士、沃尔玛亚洲区首席执行官贝思哲、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矛等几个企业“大佬”进行专访,结合企业实例,具体探讨政府与相关产业应当如何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

        与此不同的是,财新传媒则擅长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切入。它虽没有太多纸质版面(旗下周刊《新世纪》版面有限,且受出刊时间限制),却通过APP推出了APEC专题。栏目划分为“头条”“数字新闻”“外交关系”“经贸合作”“图片报道”“其他热点”“分析评论”和“人物专访”。其中,“外交关系”是最重要的栏目,无论从栏目排序(仅次于“头条”和“数字新闻”)还是稿件数量上都可以看出。除了栏目设置,财新传媒在报道选题的取舍上也显露出“时政与经济结合”的报道取向,例如《克里:加强中美关系是“亚太再平衡”重要部分》《北京APEC为何未启动亚太自贸区可行性研究》等。

        在稿件体裁上,相比于《21世纪经济报道》专注于新闻报道,财新传媒在新闻报道之外,还希望通过分析评论的方式,力求拓展报道的深度。“舒立观察”就是一个例子。财新传媒创始人胡舒立一直笔耕不辍,她此次所写的《中国的APEC视野》一文,以社评的形式发表在《新世纪》周刊第43期(2014年11月10日出版)。她在文中主要谈论了亚太自贸区、亚投行等亚太经贸博弈的现状与背后,并认为中国要“将改革与开放相结合,打造出多边合作、互利共赢的符合各方最大利益的亚太自由贸易新制度”。

        总体而言,国内多家主流财经媒体在此次APEC报道中发挥各自特色,做出了自己擅长做的新闻。当然,这也是他们一贯的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这次报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