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护士获5项实用新型专利 被赞“护士发明家”

01.02.2018  16:07

  中新网江苏新闻1月31日电(谈晓轶 魏佳文)“护理人员也有大大的能量。谢谢您为病患谋福利,不愧是‘护士发明家’!”1月31日,雪后的常州寒冷异常。病房外,一位危重症患者家属紧紧地拉着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常州一院)护士的手,脸上写满了谢意和赞许。

  这位危重症患者家属口中的“护士发明家”便是常州一院神经外科副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景新华。

护士发明家”景新华

  记者了解到,“护士发明家”景新华近6年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无论是精神病患者上身约束带,防滑脱一次性输液器,改良式预充管注射器,抑或是双导丝鼻肠管和医用鼻肠管组件,都是景新华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钻研改良而成。其中,为危重症患者带来福音的便是“双导丝鼻胃管弯曲上举法置入空肠”。近日,在常州市总工会十四届九次全委会议上,景新华等人更是凭借“双导丝鼻胃管弯曲上举法置入空肠”获评常州市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成为常州市卫生计生系统中唯一获得该奖项的操作法。

  危重症病人由于疾病因素通常不具备自己进食的能力,所以势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完成咀嚼、吞咽的动作,胃肠管就成了代替经口进食的不二选择。临床上,通常会将胃肠管从口部插入,将流质食物缓慢通过管道注入病人胃肠部。鼻肠管堪称危重症患者的‘生命管道’,它联系了患者的嘴和空肠,为患者输送生命所必须的营养。

护士发明家”景新华

  “针对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临床上常用具有特殊记忆性能的螺旋型鼻肠管。”景新华指出,但螺旋型鼻肠管也有使用“短板”,管子前端的螺旋型设计是为了确保鼻肠管能在胃蠕动下“”到空肠部,对于缺乏胃排空能力的患者而言,鼻肠管的螺旋型设计就“爱莫难助”了。因此,会造成丧失胃排空能力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低。其次,由于管径较细,堵管风险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复插率增加。既往的操作都是将病人转运至胃镜或介入室,在仪器的协助下进行插管,这无疑会增加危重病人的转运风险。

  “开辟一条高效的生命管道,安全、有效、快速地放置鼻肠管是危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关键所在。”景新华表示。如何提高床旁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如果将管径较粗的鼻胃管以主动置管的方法置入空肠实施肠内营养,能否解决螺旋型鼻肠管治疗的缺点?一颗颗探索的“种子”在护士长心中生了根。

护士发明家”景新华

  在国内外护理文献和指南上寻找循证依据、就管路直径增加对患者的影响向消化内科和胃肠外科的专家求教、就主动置管入空肠对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实施的可行性与科副主任彭亚和护士长柏慧华进行反复探讨800多个日夜、200余例患者的置管操作,景新华熟练掌握了单导丝鼻胃管置入空肠的置管技术,但同时她也发现此项技术的另一缺点——耗时过长。

  “单导丝鼻胃管置入空肠的置管技术较螺旋型鼻肠管而言,虽然大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也适用于丧失了胃的主动排空能力的危重症患者。但其往往需耗时一个小时,且单导丝过于柔软易使护士对于导丝的推进欠缺手感,对于很多‘初出茅庐’的护士而言,掌握此法并不容易,这就不利于推广了。”针对于此,常州一院的主管护师王燕毅和王德生也加入景新华的“发明之路”。他们发现:单导丝鼻胃管置入胃内后,在自胃越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处,如增加一根导丝,将管道弯曲上举成90°,便可使操作成功率从单导丝的92.9%提高到94.1%,置管时间也由一小时缩短至半小时。至此,“双导丝鼻胃管弯曲上举法置入空肠”正式“横空出世”。

  “改良后操作法使用的鼻胃管价格较原螺旋型鼻肠管便宜近三分之二,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景新华对自己的发明亦是倍感自豪,“虽说只是小发明、小革新,但这些都是我们护士在工作之中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据悉,截至目前,此法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已成功实施近200例。此外,该项技术也在不断被推广,不仅有临近的武进中医院等常州本地医院前来“学艺”,更有无锡苏州等地的医院慕名前来“取经”。

  “这就是我心目中护士长的形象,她既能清晰地展示专业能力和管理理念,还能激发你开拓创新的灵感和思路。”一位外院进修的护士如此评价景新华。在国家提倡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之下,医院也在提倡全员创新,而“护士发明家”景新华正是近年来常州一院积极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同时鼓励创新发明的一个缩影。据悉,自2009年至今,常州一院已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73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