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靖江主要战斗(二)

25.08.2015  00:21

 

万众包围生祠堂伪据点

 

靖(江)新(港)公路大捷

 

伪十九师占领靖西后,妄图吞并陶明德部,独霸整个靖江。伪十九师师长蔡鑫元垂涎伪警陶明德部在新港、八圩港口等地的巨额经济收入。特别是新港,商业繁荣,税收十分可观。蔡鑫元处心积虑想得到这块肥肉,多次通过伪县长王钟鸣做陶明德工作,陶明德始终不答应。

 

1943年4月,蔡鑫元借口靖东地区有新四军,派遣七十三团陈正才部两个营和特务营朱鼎坤部共500余人,占领新港。对此,陶明德十分恼火,却无可奈何。伪十九师占领新港,对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长安区湾腰沟,构成很大威胁。同时,苏中抗日根据地物资运输以及秘密人员的南来北往,也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县委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地委和军分区作了汇报。新四军一师副师长、一旅旅长兼苏中三地委书记和军分区政委叶飞对此十分重视,立即与军分区司令员陈玉生、副司令员张藩等人研究,决定利用伪军、伪警争夺地盘的矛盾,狠狠打击伪十九师,进一步控制陶明德,从根本上扭转靖江地区抗日斗争局面。上旬,叶飞来到靖江,在湾腰沟召开靖(江)、如(西)、泰(兴)、泰(县)4县独立团负责人联席会议。会议对这次战斗作了具体研究和部署,明确整个战斗由军分区副司令员张藩指挥。

 

县委根据会议部署,一面积极做好战斗后勤准备工作,给参战部队准备粮草,组织担架队、民兵和游击队参战;一面派联络部副部长刘永青去靖江城会见陶明德,要陶明德做到三条:(1)新四军攻打伪十九师时,保持中立,不得出援;(2)斜桥至靖江城沿线大小据点大门全部关死,不准伪十九师的人进据点打电话联系,不准放进伪十九师一个逃兵;(3)及时提供伪十九师行动消息。对此,陶明德全盘接受。

 

1943年4月15日清晨,靖(江)、如(西)、泰(兴)、泰(县)4县独立团和分区特务营,在张藩指挥下,于靖新公路的药师庵地段设伏。陈正才部进入伏击圈后,伏击部队突然从四面八方涌上公路与敌人展开肉搏战。陈正才部士兵有的枪还背在身上,就作了俘虏;有的扔下枪支、弹药和物资拼命逃跑。陈正才、戴子平等人听到枪声仓皇掉头向斜桥逃跑。但斜桥陶明德据点大门紧闭,不肯开门。陈正才等眼看进据点躲避无望,只得落荒而逃。

 

整个战斗仅几十分钟就胜利结束,计歼灭伪十九师3个营450余人。陈正才身体肥胖,由两个卫兵架着躲进麦田。朱鼎坤躲进公路下石砌涵洞内,侥幸逃脱。

 

靖新公路大捷是扭转整个靖江地区斗争形势的关键之战。此战痛歼伪十九师的有生力量,彻底扭转了靖东及整个靖江抗日根据地的形势。

 

万众包围生祠堂伪据点

 

伪十九师占领生祠堂后,在生祠堂北面的鞠家埭(又名哑子桥埭)和岳王庙东大地主的宅院内修筑据点。靖西、靖中地区不断遭到“蚕食”、“伪化”,东兴、太和、侯河3个区十多个乡深受其害。

 

1943年5月7日下午,太和区委在三河乡于家埭召开群众大会。生祠堂据点伪连长卢少堂派勤务兵徐瘌子(外号)带领另一伪军便衣,冒充大会查岗人员,挟持了3名民兵岗哨。农民陆三庆看到伪军挟持3人往据点方向走去,急忙找了一面铜盆敲起来,边敲边喊:“伪军下乡抓人了!”一村敲锣,各村呼应。顿时全乡锣声响成一片。东兴、太和区游击队立即冲向生祠堂据点外面,以掩护群众。

 

周博文(任过五区抗日自卫大队副队长)听说伪军下乡抓走民兵岗哨,拿起擀面杖,号召民兵、群众和大刀会会员,操起钉耙、锄头、大刀、铁叉、木棍等工具,分头追赶伪军,营救被捕民兵岗哨。到会的区委同志也立即向邻近各乡发出通知,火速组织民兵、大刀会会员支援三河乡群众的斗争。

 

徐瘌子等人已将抓去的3人带进了鞠家埭据点。周博文率领群众迅速向鞠家埭据点冲去。伪军向群众队伍开枪,周博文被伪军的子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另有两名群众负重伤。

 

闻讯奔来的干部、民兵和群众决心踏平伪据点,为周博文烈士报仇。县委闻讯后,派县团的孙仲一和谭洪海传达县委指示:注意斗争策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县抗日民主政府靖西行政办事处主任陈民、太和区委书记祝自荣、东兴区委书记贾成等,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斗争策略。决定以各界代表名义,给伪军头目戴子平写信,向他晓以大义。信件通过生祠堂伪镇长送进据点。戴子平在靖新公路伏击战中被俘,经教育释放后,心有余悸。这次卢少堂派人下乡,受到群众包围,他的部下又向群众开枪,愤怒的群众把西街几个凉棚和厕所茅棚点燃焚烧。他害怕群众焚烧据点,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伪镇长送来各界代表的信。他看信后,即派镇上的绅士出来谈判。陈民、祝自荣、贾成等人提出:一、立即释放被捕群众;二、抚恤死难烈士家属,负担受伤群众的医药费;三、不得与民众领袖为难;四、不得下乡抢粮抢草。戴子平全盘答应这些要求。

 

谈判成功后,被捕群众当即获释,周博文烈士家属得到了抚恤,负伤群众得到了医药费。区游击队掩护群众撤离了据点。此后,生祠堂的伪军再也不敢轻易下乡。 (市史志档案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