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靖江主要战斗(七)

01.09.2015  12:18

 

人民群众支援前线。

 

  

军民围攻、收复靖江城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声明,号召全国的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蒋介石却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下令各地日伪坚守驻地,等待国民党军队前来受降,不得向八路军、新四军及全国的抗日军民投降。驻靖的日伪军警,拒绝向靖江抗日军民投降。日军警备队乔口部百余人,于8月17日撤逃苏南。伪县公署署长厉石青亦随日军逃往苏南。靖江独立团三营八连,奉命沿途阻击。日军边还击边逃离靖江。盘踞在毗卢市和新镇市的伪十九师陈正才部,害怕被县独立团三营和区反攻营吃掉,匆匆龟缩至泰兴城作负隅顽抗。伪警(军)陶明德,也立即令部下徐邦杰,将斜桥、新港、土桥3个据点约200名军警由长江水路绕道八圩,撤回靖江城。县团三营及各区反攻营、游击队、民兵,分头包围了孤山镇、柏木桥、马桥等据点;陶又连忙下令将这些地方的伪军警撤回靖江城,企图凭借靖江城之隅,等待国民党援军。

 

  根据苏中区党委和三地委关于“围住陶明德的伪警伪军,收复靖江城”的指示,县委于8月19日举行会议,对围攻靖江城作了详尽部署。

 

  8月20日,各路围城大军准时到达指定地点集结待命。午夜12时开始围城。8月21日,军民已将城厢周围街道,以及城外伪据点斗元宫、尤家桥、汽车站等处,团团围住。所有街市要道口,都用泥团和草包堆筑工事,作持久围困。围城开始时,约有2000余人;围至第三天,民兵和后勤人员不断增加,已有5000余人。长江工委也配合做了大量工作:从大反攻开始就控制船只,防止敌人向敌占区逃跑;发动渔民和船工“封江”,防止走漏消息;八圩港口收复后,断绝江南江北往来,严防敌奸向江南江北传送情报。

 

  围城军民以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敦促陶明德弃暗投明,缴械开城。

 

  军事攻势,由松散包围,到步步逼紧。先解决靖江城外围据点,将工事筑到这些据点脚下。在政治攻势方面,首先由县团团长陈宗宝写信通过关系送给陶明德,要陶放下武器、接受改编。每晚,除由围城军民在军事攻势后喊话外,还组织伪军政人员的家属、亲友及家庭所在地村干部喊话,动员伪方人员放下武器。县委还通过周锦章(陶的智囊团核心人物)与蔡克谦(“内线”关系)一道,做陶的工作,要陶接受条件。

 

  在军事和政治攻势下,陶明德坐立不安。死心塌地的汉奸王希山、郭锦文之流,在“陶公馆”频繁活动,力主陶明德固守待援,还拿出为陶谋得的国民党省保安司令部给陶的“副旅长兼团长”委任状给陶,要陶张贴“就职布告”,以振士气,死守孤城。王、郭还在陶公馆天井里,设坛焚香,祈祷“国军”早日来援。陶眼看大势已去,密令中队长张锦标,挑选100名精干军警,作好突围南逃准备。张曾被靖江独立团俘虏过,并受到教育与优待。张立即将这一重要情况告知蔡克谦,蔡连忙找到在伪县公署任职的中共秘密党员陈慎余商量对策。陈、蔡二人先在陶的下级军官中活动,以拖住陶的后腿。接着,蔡出面向陶力陈南逃利弊。就在陶举棋不定、进退维谷之际,厉石青从江南捎来信件,大意是“国军”不可能于近期来援,靖城难守,可突围来江南……“内线”人员又及时将此消息传开,使陶部人员大为泄气!这时,城内居民缺粮、少草、没水,反对陶固守孤城。陶更加感到孤立和空虚。

 

  围城第4天,地委和军分区调来如西独立团增援。泰兴县民兵总队长赵容亦带领反攻营来参战。部队和民兵忙着绑云梯,作爬城之用;借台子,用老棉絮垒起来,当作土坦克;所有工事进一步加固。

 

  陶明德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外无援军,内失斗志,固守必毙,不得不决定开城。

 

  8月26日下午,靖城四门大开。陶明德出西门谒见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陆政、县委副书记汪青辰、县团团长陈宗宝及县政府领导人。陶明德表示:愿意参加革命。经陆政、汪青辰等向地委报告,苏中区党委批准,任命陶明德为靖江城防副司令。

 

  被日伪占领了8年的靖江城,在万余军民围攻6昼夜后,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它是苏中三分区收复的第一座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