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记忆:我的外公远征军人蒋敬生

15.08.2015  17:06

  我的外公叫蒋敬生,1923 年生于湖南常德,1943 年参加中国远征军。新中国建立后,曾担任地方乡镇党委书记,1983 年离休,2014 年5 月去世。

  1943 年的3 月30 日, 农历二月二十五,是外公二十周岁的生日。清晨,外公去后山放牛,曾外祖母拿出过年后家中仅剩下的两块烟熏香干,想着为过生日的外公做顿好吃的。

  “抓壮丁啦!”这顿生日饭永远没吃上。外公与兄长在山上躲了一天。保长没有抓到人,就将曾外祖母抓到了乡公所。外公只好用自己将母亲换了出来。在训练了几十天后,外公作为新兵补充到了刚刚参加完鄂西会战的国民革命军第53 军130 师388 团。很快,53 军被调往云南弥渡、蒙化地区,半年后编入中国远征军序列,隶属于第20 集团军。

  第20 集团军是首支渡过怒江发起反击的部队,他们的战略意图是翻越高黎贡山,进攻腾冲。这也是当时进攻腾冲的唯一通道。平均海拔3300 米的高黎贡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拔最高的战场。虽然外公所在第53 军是远征军中的第一批美械装备部队,但那时滇缅公路还未打通,美国援助中国的物资仅能通过驼峰航线进行运输,运输的物资有限。所以,53 军即便号称是美械师,也只是卡其布的军装和布帽,脚上穿的草鞋。在奇寒无比的高黎贡山上,草鞋的作用聊胜于无。高黎贡山山势陡峭,辎重需要人拉肩扛。外公他们每人背着将近60 斤的装备上了山。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滇西大反攻开始了。

  外公所在的第388 团负责正面进攻。为了占领阵地,团里每天都要派出攻击队,实际上就是敢死队。每天每个连队都要抽调一名战士冲锋陷阵,几乎无人生还。好多连队补充的新人,还没来得及记住名字,转眼就消失在战火里。

  他们大多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对外公他们造成威胁的,还有高黎贡山极端恶劣的气候环境。山下还是夏天,到了半山腰就已经凉风萧瑟,到山顶就是冬天了。寒冷与饥饿带走了无数

  远征将士的生命。外公染上严重的伤寒,被放在了老乡家的牛棚中。后有幸注射了一针盘尼西林,捡回了一条命。

  从5 月11 日渡江到6 月22 日,一个多月里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第20集团军攻克了高黎贡山,拿下了“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坚持下来”的战斗,开赴腾冲。高黎贡山伤亡惨重,腾冲之战还未开始,外公所在的连队番号虽在,却只剩下他与连长。

  腾冲是一座石头城,城墙都是当地出产的火山条石垒成,厚六米,高八米。炮弹打在城墙上,只能炸出一个浅坑。在“飞虎队”的轰炸配合下,城门攻破,但是更为残酷的巷战开始了。腾冲城内街巷堡垒星罗棋布,日军处处设防,想要往前推进一米都要付出沉痛的代价。

  日军的子弹刷刷地从外公他们头顶飞过,甚至打飞了外公的帽子。万幸,没有受伤。中国远征军以9000 多名官兵英勇捐躯的代价,在9 月14 日将困守腾冲的日军全部歼灭,腾冲收复!这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座日军设防城市。

  紧接着,第53 军又被编入第11 集团军,向缅甸境内的日军发起最后攻击。

  1945 年1 月27 日,外公他们与驻印度的新1 军在畹町胜利会师。滇缅公路终于被打通,美国援助的物资通过这条“输血通道”源源不断输往中国。1945 年8 月,外公他们在越南河内接受了日军投降。

  (作者龙飞系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检察院检察官,今年33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