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抗战老兵们的“国庆记忆”:炮火中度过“十一”

03.10.2015  14:36

  中国江苏网10月3日讯(记者  郭蓓 杨丽)对于国庆,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记忆。这个国庆期间,记者联系采访到了两位抗战老兵,听他们述说对于国庆的那份情怀。

  郭锐敏:在炮火中度过了“十一”

  刚过完90岁生日,南京农业大学离休干部郭锐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头脑清晰精神矍铄。1926年出生的他12岁参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当时正读初中的他,被全校抗日浓厚氛围感染,选择加入抗战队伍。小小的他明白,在水生火热的年代,抗日利益高于一切。只有打倒侵略者,才能让千万个小家安宁。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作为记者,在太原前线参加战争的郭爷爷写了很多报道,在炮火中度过了那个十月一日。“当时只知道祖国成立了,举行了开国大典,但当时还没有国庆的概念。”他告诉记者,就是毛主席在天安门的讲话,当时也是通过电台报道才知道。很久之后,郭爷爷才在脑海中形成了国庆的概念。

  关于“国庆”,郭爷爷讲述了一段故事。1956年,在刘伯承创办的南京军事学院从事理论研究的他,正值在北京学习。“那时我们开了辆大卡车,很多同学一起去天安门。”虽然是河北邯郸人,但郭锐敏坦言这也是自己第一次去北京,看到了神圣的天安门。“当时这么多战友的牺牲,都是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理想。”兴奋之余也难免心酸,为了这一片深爱的土地,他们付出了很多。

  华北解放纪念章、华中解放纪念章、西南解放纪念章、西北解放纪念章……郭爷爷如数家珍。加上今年获得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勋章,郭爷爷告诉记者,如今他已有十三枚纪念章。

  刘述光:难忘的三次受阅经历

  刘述光,1928年3月生,南京政治学院原院务部部长。1945年1月,在山东临沂老家参军入伍。一开始在机关内勤工作的他,负责给陈毅、粟裕送电报,而后自己主动请缨上前线。

  在鲁南八师学习了军事技能后,由于成绩优异,他如愿上了前线。刘述光参加过洛阳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在济南战役中,他带着班长查看地形时,脖颈处被敌人的炮弹所伤,但是他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

  1949年解放舟山后,刘述光就被派到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在他的“十一”记忆中,最难忘的还是1952年、1953年、1954年三次受阅经历。

  “齐步走、正步走,要走得好,走整齐,到天安门走不好,开除。”他回忆,当时要求非常严格。为了“十一”阅兵,需要提前两个月训练。“我们就住在天坛搭建的帐篷里,一个帐篷住八人,一人一张行军床。北京的天特别热,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只有扇子,实在热了就用毛巾抹抹身子。”刘述光说,当时白天八点开始训练,一天训练6-8个小时,中间还要去排练。两个月下来,他踢正步踢得腿都肿了,人也清瘦了。

  “受阅时候没有二心,一心就想走整齐,不能出错。”刘述光回忆,1952年10月1日,作为第一个方队——军事学院方队,走过天安门的时候,他一心只想走好。完满完成任务后,他们就被安排到观礼台观看其他部队受阅。“能看到毛主席,能参加受阅,心里很光荣。”回想起这些,老人的心情依然格外激动。

  今年获得纪念抗战胜利70年勋章,老人高兴的很,“党没有忘记我们,给我们光荣,我也拍了好多照片,想把这个勋章传下去,给我的孩子们看看。” 今年已87岁高龄的刘述光,现在已无法为祖国效力,但他如今每天仍坚持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看到国家现在这么强大,他很自豪,“希望年轻一代能担起建设强国的重任。”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