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新常态”----2015年全市投资运行简析

28.01.2016  19:14



2015年,面对全面进入新常态的宏观经济和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一些折射经济发展的数据已悄然发生了改变,作为全市“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关键作用的固定资产投资,积极适应新常态:全年增速继续放缓,服务业投资占比超过六成,工业技改投入占比超过50%......。增减之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总量不少、速度调减、结构调优”的发展“新常态”。

一、盘点数据,投资总量在高基数上力保规模不变

纵观2010年以来全市投资规模,总量不断攀升,接踵跨越千亿元台阶,2010年超过3000亿元,2013年超过5000亿元,2014年全市投资总量已达到5460亿元。面对不断累积的高基数和步入新常态的经济环境,增速放缓不可避免。特别是2015年,面对下行压大加大、主动调整结构、项目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始终在低位徘徊(增速最高是一季度增长3.8%),10、11两月更是滑入负增长轨道,得益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强力支撑,力挺全年实现增长,实属不易。

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484.47亿元,与上年5460.03亿元相比,增长0.4%。其中,工业完成投资2071.66亿元,下降3.7%,占全部投资比重的37.8%,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927.11亿元,下降21.5%,占16.9%,下降4.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29.02亿元,增长27.0%,占26.0%,同比提升近6个百分点(见图1)。

2015年,全市11个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17.72亿元,同比增长3.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占到全市投资总量的93.3%,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

二、分析数据,投资“新常态”在增减之间呈现

增长0.4%,这是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交出的答卷,此增速是自上年全市投资增速告别两位数进入“个位数”时代(3.7%)的进一步回落,投资增速调减,但投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数据分析显示,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性指标不乏亮点,结构调优,动力调新,质量调好,有效投资不断增加,以速度的“”换质量的“”,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从“重总量规模”向“重结构效益”转移的趋势进一步显现。

1 、结构调优:加快转型,三产比重进一步提升

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一扫去年的低迷增势(2014年仅增长0.5%),逆势长虹,全年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2015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6.95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0.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093.02亿元,占38.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54.49亿元,比上年增长3.4%,占全市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9.4%进一步提高到61.1%,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0.6:39.9:59.5调整为0.7:38.2:61.1。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随着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加快推进,房地产业、教育、批零业投资增长快速,分别完成1646.67亿元、115.11亿元和106.44亿元,增长27.1%、89.5%和15.7%,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7倍之多,是今年全市投资实现增长的重要支撑;此外,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和体育娱乐服务业完成投资也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分别完成48.33亿元、31.95亿元和106.84亿元,增长22.0%、8.9%和7.6%。

2 、动力调新:精准发力,新增长动能增长强劲

过去的一年,政府不再把投资速度作为追求目标,而是将提升有效投入、实施精准投放作为发力方向,新的增长动能加快形成,作用突出。

技改投资贡献突出。2015年,在整体项目投资增长低迷的同时,投资总量中的技术改造投资快速增长,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成为今年投资增长中的一大亮色。尤其是工业投资中的技改投资,在整体工业投资始终处于下行的大势下,代表企业内生增长动力的工业技改投资逆势上行,表现突出,增速总体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首次超过50%。数据显示,2015年,工业投资中的技改投资完成1064.91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工业投资增速快15.5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量的比重达51.4%,首次超过50%,同比提升7.1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势良好。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加大民间投资推进力度成为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全市民间投资3098.41亿元,增长9.7%,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增速9.3个百分点,高于国有控股投资增速20.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总量的56.5%,占比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成为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引擎。

“互联网+”项目崭露头角。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全市以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为代表的行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大项目建设中“互联网+”模式的项目也不断涌现。2015年,全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完成投资238.50亿元和86.84亿元,分别增长10.8%和18.1%。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机电控制一体化生产项目、胜思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江苏有线三网融合枢纽中心、麒麟智能科技信息服务基地等以“互联网+”思路建立的智能制造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项目亮点突出,成为带动投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亮点。

3 、质量调好: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主要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好于同期。2015年,全市有4503个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投产竣工率为80.0%,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全社会累计新增固定资产3988.0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72.7%,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地区生产总值数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2015年为16.4%,比去年同期的14.8%,提高1.6个百分点。2015年,中电熊猫G108项目的投产、国网电力智能电网科研产业项目的竣工、地铁三号线建成通车、纬三路过江通道顺利建成、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对外开放......,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成就,都证明了固定资产投资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为全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品房销售持续向好。今年特别是二季度以来,随着相关楼市利好政策的落地,尤其是江北国家级新区的获批,南京楼市快速回暖,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不仅由负转正,而且加速上扬,带动房地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升。2015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43.32万平方米,同比增速由上年同期下降1.2%大幅拉升到增长27.8%,回升明显。2015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10.99亿元,占全市GDP的6.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6%提高到3.5%。

设备购置投资占比提升。由于技改投资的加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构成也显著提高,设备购置投资所占比重上升。2015年,全市用于设备购置投资1146.33亿元,占投资比重的28.3%,比年初提高1.5个百分点,同期建安投资占比下降4.5个百分点。设备购置投资的提升,对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意义不可小觑。

三、数据对比,新常态下折射的问题值得关注

不可避免,但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2015年,全国100个城市GDP排名中,南京以9720亿元位居第11位。从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比较的角度看,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在11个城市居第4位。可见,我市在提升有效投入水平、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市投资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更面临着挑战。全市投资要坚持“”字当头,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投资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要保持经济增长和投资改革推进并行, 首先 固定资产投资仍需保持适度的规模。为此,应紧紧抓住重大项目的投资,特别是亿元以上项目的投资,避免投资项目小型化、趋同化、分散化现象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财力增加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 工业投资应保持适度增长,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撰稿人: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