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个结合 守牢思想阵地

22.09.2015  11:09

  抓好三个结合 守牢思想阵地

  ——河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侧记

  2015年1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做出重要部署。河海大学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线,认真做好“三结合”,促进教学与教育相统一,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渠道、新形式,使看似枯燥的课程以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被大学生所接受,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一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探索性采用“教—学—研”一体化,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研究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选取实践课题,本科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深入研究课题,研究生作为教师助手辅助指导本科生开展研究。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任课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要求,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编排反映社会价值观问题的微型剧、撰写反映中国社会变迁的调研报告、针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辩论赛、走访养老院孤儿院,相关主题的征文、诗词朗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参与模式,在发挥本科生主导性、培养其自主性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对于社会现实问题深入了解的同时,也对研究生起到了很好的培养作用,使他们提前接触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情况,从而为将来从事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相结合。河海大学充分利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多种平台,有效地延伸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将理论课课堂教学延伸到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学校从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中甄选出10名理论功底深厚、表达能力出众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讲,面向全校新生,搭建一个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新人文”讲堂。“新人文”讲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主线,将党的十八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进四信”等重要精神,融入到各次讲座之中。在帮助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引导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学校还开展了诸如“思政教师进支部”、组建“学理论讲师团”等活动,指导基层团组织建设,为“青马工程”等学生骨干做理论指导。2015年,由校团委牵头组织,整合学生原有多个理论学习小组,理论刊物,组建了河海大学理论学习社团“明辨社”,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理论知识的交流平台,通过探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提升青年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注重思想文化内涵建设,讲思想政治理论贯彻始终。邀请自己的思政专家为党委中心组学习作辅导报告;选拔理论知识丰富的教授,在党课平台上向全校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的知识培训;为各级党政管理干部理论培训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辅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讲授思政理论、方法以及时政课程,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学校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类讲座的管理和扶持,打造精品讲台。两年来,学校“新人文”讲堂成功开设讲座30场,聆听讲座人数超过7000人次,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们开设的“黄金谈”系列时政论坛,打破传统教学刻板的讲解方式,使得学生们在一人讲、三人讲、多人辩论擂台的新型讲授方式中,学有所思、听有所得,也以其受众面广、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而深受学生欢迎,已经成为河海大学我校学生活动重要的文化品牌。

  在这个思想文化不断交流和交锋,人们价值观念多元与多变的时代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只有不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学生、感染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实效,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特约记者:王志峰、朱倬然

编辑: 王高峰